雾凇课文第二段最后一句从雾到雾凇的景象。
《雾凇》课文第二段内容: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是银松雪柳了。
扩展资料:
《诗经》里面有句诗:蒹霞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在这寒冷的冬天,伊人估计是不会去水边的,但是我们可以去。就在那野外的水边,那岸边的杂草上,因为冬天的寒冷和浓雾,慢慢的、慢慢的,它们融合成了一种美丽,草从上、树枝上都有它们的身影,人们叫它“雾凇”。
美丽的雾凇,是出现在至冷至寒时节的一个奇特的自然现象。它也称树挂,因为寒冷的空气,雾中的水粒子在树枝上凝结、结霜并不断积聚,树枝披上了由小冰晶组成的白色不透明的外衣,产生了类似雪后的景观,冰羽晶莹,霓裳窈窕,非常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