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在于:
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郑和使团奉行与海外诸国“共享太平之福”的和平外交方针,赢得了亚洲许多国家对中国的信任与友谊。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建立了亚洲国家之间的和平关系,提高了中国当时在国际上的威望。
郑和下西洋期间倡导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为亚非国家之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中国是文明古国,自古就重视礼尚往来,反对恃强凌弱。明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展程度高,但郑和在海外从未仰仗“天威”,欺负小国弱国。在爪哇岛,郑和的部下被误杀170人,郑和并没有使用武力相报复。郑和在旧港与锡兰的两次用兵都属于自卫性质。郑和带领近三万人的武装,在海外没侵占别国的一寸土地,没掠夺别国的一草一木,更没在海外派驻一兵一卒。所经之地,本着“怀柔远人”,“和顺万邦”,“共享天下太平”的宗旨,倡导“王道”,反对“霸道”。以和平友好精神,敦睦邻邦,以德服人,宣扬中华文化,其所表现的是“和平海权”,而非武力侵略行为。郑和出使西洋是中国古代执行和平外交政策的成功范例。
二、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在此时期的中国外交达到了明代西洋外交史上的顶峰。
经过郑和的努力,多年不与中国来往甚至从未与中国来往的一些东南亚国家都先后与明朝政府建立了外交关系,有4个国家的9位国王先后8次来华访问,有16-17个国家先后4次派遣使者来华。中国同东南亚的关系就是从那时候建立起来的,中国同东南亚的贸易圈也是从那时开始的。
三、关于郑和的评价,中西方有很大不同,西方对千年以来影响世界的百名伟人排名中,中国共有6人上榜,其中郑和名列第一。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为此评论:当年中国统治者没有根据郑和海洋思想和实践继续推进中国的海洋事业,没有将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转变为商业化、外交化的贸易和知识国家,留下了蜗居、孤立状态的历史遗憾,否则,当重写世界历史。郑和的伟大不仅仅是传播了中华民族的“黄色文明”,同时在于他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为蓝色文明的崛起,提供了经验和技术保障。尽管中华民族因此而落伍,但是郑和改变了世界。
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局限性在于:
一、郑和下西洋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意义,经济上得不偿失。
永乐年间是明朝对外交往的高涨时期,著名使臣很多,像侯显“五使绝域,劳绩与郑和亚”,李达、陈诚多次持节赴西域,他们都是为了贯彻明成祖安定周边的战略。明成祖要郑和出使西洋,是为了“颁正朔”,广加招徕,促使周围各国“执圭捧帛而来朝,梯山航海而进贡”,制造一种“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大景况,以便提高自己的皇帝声望。郑和下西洋,“恩赏”、“受贡” 不少,却无关开拓国际商贸。明成祖本人并不主张发展海外贸易,郑和使团在海外进行一些以物易物的交换活动只是附带进行的。这种交换活动只是作为与西洋诸国发展友好关系的手段,所换回的大多是异域珍宝,供宫廷享用,它与赢利性的海外贸易是有本质区别的。正因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政府造成巨大负担。随着明朝国力衰退,航海的壮举也悄然结束。
二、任何国家的对外关系,都有民间的和政府的两种方式。郑和下西洋是政府行为,说它是主动外交,开放政策,一点不错。但是,明朝实行海禁,就是禁止私人从事贸易,关闭中外交往的那扇大门,海外贸易完全被政府垄断, 这与宋、元时期政府鼓励私人海外贸易相比,已经趋于保守和内向,是退步了。以至于明成祖朱棣死后,主管财政的户部尚书夏原吉认为下西洋是弊政,向即将继位的太子建议罢西洋去宝船。郑和去世后,反对者更是占据优势。明英宗时,兵部侍郎刘大夏鼓动兵部尚书项忠把郑和下西洋的史料烧毁,连郑和船队也遭至被烧的命运。中国从此开始禁海,甚至“寸板不得入海”,两代王朝实行了长达400年闭关锁国政策。如此结局,绝非偶然。
郑和下西洋时代中国造船术、航海术处于“世界第一”的地位,郑和的航海波澜壮阔,无论如何,都是值得每个中国人自豪的壮举。遗憾的是,给西方带来工业文明的航海活动却没有给中华民族带来革命性动力,郑和下西洋也因其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毫无益处,最终使这种壮举成了昙花一现。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利大于弊,对于经济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如果在当时我们能一直与外界保持联系而不是闭关锁国,中国也不是今天的中国了吧。只是当时我们没有抓住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