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防治

口蹄疫如何防治好?
2025-05-19 00:17:12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口蹄疫是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疫病,其特征是在口、舌、唇、鼻、蹄、乳房发生水泡,并溃烂形成烂斑。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A类动物疫病。
流行特点:
1、偶蹄动物,包括牛科动物(牛、瘤牛、家养水牛、牦牛)、绵羊、山羊、猪及所有野生反刍和猪科动物易感,驼科动物(骆驼、单峰骆驼、美洲驼、美洲骆马)易感性较低。
2、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为潜伏期感染及临床发病动物。感染畜呼出物、唾液、粪便及尿液,乳及精液(临床症状出现前4天的),pH6.0以上的肉及副产品均可带病毒。康复期动物及活疫苗免疫动物也可带毒(病毒在牛口咽处可达30个月,水牛则更长,绵羊为9个月)。非洲岬水牛(Cape buffalo)是南非血清型的主要贮藏宿主。
3、易感动物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和伤口感染病毒,牛易通过呼吸道,猪易通过消化道感染。通常以直接或间接接触(飞沫)方式传播,或通过人或犬、蝇、蜱、鸟等动物媒介,或经车辆、器具等被污染物传播。如果环境气候适宜,病毒可随风远距离传播。
4、本病呈烈性传播,对畜牧业危害相当严重。成年动物死亡率低于5%,但幼畜因心肌炎可导致死亡率高达50%以上。长期存在本病的地区其流行常表现周期性,每隔1~2年或3~5年暴发一次。发生季节随地区而异,牧区常表现为秋末开始,冬季加剧,春季减轻,夏季平息。而农区季节性不明显。
临床症状:
1、潜伏期2~14天。《陆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为14天。病初体温升高,口角流涎增多,口腔(舌、唇、颊和齿龈部)黏膜上出现水泡,趾间、蹄冠及球部、乳头和乳房的皮肤上发生水泡,跛行不愿站立。2~3天后水泡破裂,露出红色糜烂区,体温下降。
2、成年牛感染症状缓和,母牛可致流产。乳犊感染水泡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肠炎和心肌麻痹,突然死亡,病死率高。
3、绵羊蹄部水泡明显,口腔黏膜变化轻微,常突发急性跛行;山羊多见口腔呈弥烂性口炎,蹄部病变较轻;羔羊常因心肌炎死亡。
4、猪以蹄部水泡症状为主,水泡破裂后表现出血并形成糜烂,如无细菌感染,1周左右痊愈;严重时蹄壳脱落,常卧地不起。鼻镜、乳房也可见到水泡。哺乳仔猪常因急性胃肠炎和心肌炎而突然死亡,病死率可达60%~80%。
5、壮龄骆驼发病较少,老、弱、幼的发病较多,但经过良好。
病理变化:
除口腔、蹄部有明显水泡、糜烂病理变化外,反刍动物的喉头、气管、食道、前胃等有时也可看到水泡、糜烂。幼龄动物急性死亡时,可见心肌变性和出血;慢性经过而死亡的动物,心肌有灰白至灰黄色条纹状病变,呈虎斑心外观。
防治措施:
1、预防
平时对家畜加强检疫,常发地区要定期进行预防接种。预防免疫接种,牛可用矿物油和氢氧化铝佐剂灭活疫苗,猪可用油佐剂灭活疫苗,免疫保护率一般为80%~90%,接种疫苗后lO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持续期为6个月。注射方法、用量及注射以后的注意事项,必须严格地按照疫苗说明书执行。免疫所用疫苗的毒型必须与流行的口蹄疫病毒型别一致,否则无效。注射后有时会出现副反应,必须事先做好护理和治疗的准备工作。
2、处理
发生口蹄疫时,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规定,采取紧急、强制性、综合性的控制和扑灭措施。
发生疫情后,应立即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包括发病家畜种类、发病数、死亡数、发病地点及范围,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疫结果,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
当地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接到疫情报告后,应立即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由发病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布封锁令,对疫区实行封锁,禁止疫区内相关动物及其产品的流动,关闭疫情区内的相关动物及其产品交易市场。
扑杀并无害化处理所有病畜和同群畜及其产品;消毒栏舍、场地及所有受污染物体(器具、车辆、衣物等);污水、污物和粪便等必须严格消毒和无害化处理。
封锁区内健康动物实行紧急免疫接种,并对受威胁区的易感动物实行免疫接种,建立免疫带。
最后l头病畜死亡或扑杀后14天,并经过彻底消毒,可报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解除封锁。
3、紧急治疗
(1)病猪的蹄部可用3%臭药水或煤酚皂洗涤,擦干后涂搽鱼石脂软膏。糜烂面涂1%~2%明矾或碘甘油。乳房可用2%~3%硼酸水清洗,涂金霉素软膏。
(2)猪发生恶性口蹄疫时,若刚起水泡,水泡没有破裂,只需用河南天行健的口蹄一针灵注射一次,水泡即可干瘪消失。若口鼻、蹄子周围的水泡已破溃,流血,甚至蹄壳已脱落,需用口蹄一针灵注射两次,水泡破溃处可结痂。每瓶100kg体重配合核酸肽连续注射2天。

回答(2):

病因
该病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兽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口蹄疫病毒属于口蹄疫病毒属,目前所知有7个主型、65个亚型,由于各型之间抗原性不同,彼此不能互相免疫,使诊断和防治工作复杂化。除绵羊、山羊发病外,牛、猪、骆及野生偶蹄兽也能发病,人也具有易感性。病畜和带毒动物为传染源,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也可经受伤的皮肤、黏膜及呼吸系统传播。在新疫区呈流行性,发病率达100%;而在老疫区,则发病率较低。常呈现一定的季节性。
症状
该病以口腔和蹄部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为特征。患畜体温升高,精神不振,食欲低下。如单纯在口腔发病,则一般1~2周可痊愈;而当患及蹄部时,则2~3周方能痊愈。成年羊死亡率为1%~2%;幼畜常表现为恶性口蹄疫,死亡率达5%~10%,主要表现为胃肠炎和心肌炎。
防治
该病一般不允许治疗,要就地扑杀。
无病地区严禁从有病地区引进动物及其产品、饲料、生物制品等。来自无病地区的动物及其产品,也应进行检疫。发生疫情时,立即上报。按国家有关规定,严格实行划区封锁,紧急预防接种,搞好消毒工作。口蹄疫流行的地区和划定的封锁区应禁止人、畜及畜产品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