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健委最新发布(2014)版药食同源目录功效

2025-05-17 16:38:2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2002年,当时的卫生部曾公布86种药食两用的中药材名单,2014年这一名单又新增了15种中药材,总计101个药食同源品种。2020年1月6日,国家卫健委和国家药监局联合发布公告,将当归、山柰、西红花、草果、姜黄、荜茇等6种物质纳入《食药物质目录》,随后不久党参等9种物质又被列入食药物资管理试点行列。
1、丁香——温中降逆,补肾助阳;2、八角茴香——温阳散寒,理气止痛;3、刀豆——温中,下气,止呃;4、小茴香——散寒止痛,理气和胃;5、小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6、山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7、山楂——消食健胃,行气散淤,化浊降脂;8、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9、乌梢蛇——祛风,通络,止痉;10、乌梅——敛肺,涩肠,生津,安蛔;11、木瓜——舒筋活络,和胃化湿;12、火麻仁——润肠通便;13、代代花——理气,宽胸;14、玉竹——养阴润燥,生津止渴;15、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16、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17、白果——敛肺定喘,止带缩尿;18、白扁豆花——消暑,化湿,和中;19、龙眼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20、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21、百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22、肉豆蔻——温中行气,涩肠止泻;23、肉桂——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24、余甘子——清热凉血,消食健胃,生津止咳;25、佛手——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燥湿化痰;26、南杏仁——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27、沙棘——健脾消食,止咳祛痰,活血散瘀;28、牡蛎——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29、芡实——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30、花椒——温中止痛,杀虫止痒;31、赤小豆——利水消肿,解毒排脓;32、阿胶——补血滋阴,润燥,止血;33、鸡内金——健胃消食,涩精止遗,通淋化石;34、麦芽——行气消食,健脾开胃,回乳消胀;35、昆布——昆布——消痰,软坚散结,利水消肿;36、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37、罗汉果——清热润肺,利咽开音,滑肠通便;38、郁李仁——润肠通便,下气利水;39、金银花——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利尿通淋;40、青果——清热解毒,利咽,生津;41、鱼腥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42、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43、枳棋子——清热利尿,止渴除烦,解酒毒,利二便;44、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45、砂仁——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46、胖大海——清热润肺,利咽开音,润肠通便;47、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48、香橼——疏肝理气,宽中,化痰;49、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50、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51、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52、桑椹——滋阴补血,生津润燥;53、橘红——理气宽中,燥湿化痰;54、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脓;55、益智仁——暖肾固精缩尿,温脾止泻摄唾;56、荷叶——清暑化湿,升发清阳,凉血止血;57、莱菔子——消食除胀,降气化痰;58、莲子——补脾止泻,止带,益肾涩精,养心安神;59、高良姜——温胃止呕,散寒止痛;60、淡竹叶——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61、淡豆豉——解表,除烦;62、菊花——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63、菊苣——清肝利胆,健胃消食,利尿消肿;64、黄芥子——温中散寒,利气豁痰,通经络,消肿毒;65、黄精——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66、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67、紫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68、葛根——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69、黑芝麻——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70、黑胡椒——温中散寒,下气,消痰;71、槐花——凉血止血,清肝泻火;72、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73、蜂蜜——补中,润燥,止痛,解毒,外用生肌疮;74、框子——杀虫消积,润肺止咳,润燥通便;75、酸枣仁——养心补肝,宁心安神,敛汗,生津;76、鲜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77、鲜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78、蝮蛇——祛风通络,止痛解毒;79、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80、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81、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82、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83、覆盆子——益肾固精缩尿,养肝明目;84、藿香——芳香化浊,和中止呕,发表解暑;85、北杏仁——祛痰宁咳、润肠;86、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87、酸枣仁——养血安神,敛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