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地质灾害调查为基础以信息化成果为依托为社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2025-05-21 11:52:4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在“有效防治地质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下,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全国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地区,相继部署开展了2020个山区丘陵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工作,调查面积约834万平方千米。

遵循“以人为本、直接服务、紧密结合、宣传普及”的原则,对城镇、厂矿、村庄、风景名胜区、重要交通干线和重要工程设施分布区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进行了调查,初步查明了地质灾害及隐患点近24万处,了解了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现状,基本摸清了地质灾害家底,划定了地质灾害易发区,制定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国家—省—县”一体化的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协助地方政府建立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网络,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调查工作全面,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为地方政府防灾减灾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结合调查区的具体条件,明确了地质灾害防治原则、防治目标、防治重点和防治措施,为地方政府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过程中能够做到合理利用土地、主动防范地质灾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为编制相关规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调查成果真实反映了当前地质灾害的情况,为编制全国山洪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等国家重大规划及省、市、县的相关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在每年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和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工作中,地质灾害调查成果直接应用其中,进一步提高了预报预警的准确度,从而为国家合理部署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节约成本,扩大成效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3.为重大地质灾害应急事件提供技术支持

地质灾害调查成果为重大灾害应急工作提供了技术保障。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2010年“8·8”舟曲特大型泥石流等重大灾害突然袭来时,调查成果被及时送到应急调查前线、应急指挥部和相关部门,这对于及时掌握灾区地质环境状况、准确判断地质灾害复发可能性提供了重要依据,从而为第一时间营救人员和挽回财产损失创造了条件。

二、调查工作深入群众,提高广大民众防灾减灾意识

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是在一线开展的,通过与当地干部群众的接触、交流,通过不断地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广大人民群众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认识逐步提高,防灾意识和自测、自报、自救的防御能力得到了加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瞩目的成效。

三、调查成果共享,及时有效地服务于国家防灾减灾

地质灾害调查成果的共享,在服务经济社会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2010年6月,为民政部的防灾减灾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信息;2007年11月,为交通部提供的调查资料、评价成果等,使得该部对相关高速公路周边的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情况能够全面掌握,及时作出防范措施,充分保障了行驶车辆和过往人员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