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8点50。
一刻指15分钟,
那么8点35过一刻,即8点35再过15分钟,
35+15=50,
所以8点35过一刻是8点50。
扩展资料:
一天是24小时,一小时是60分钟,一分钟是60秒。
那么一天就是24*60*60=86400秒。
平年是365天,若是闰年则是366天。
时间单位:
北宋时开始将每个时辰分为“初”、“正”两部分,分十二时辰为二十四,称“小时”。
1、刻
大约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昼夜均分为100刻,在漏壶箭杆上刻100格。折合成现代计时单位,则1刻等于14分24秒。“百刻制”是中国最古老、使用时间最长的计时制。
到了汉代,在使用“百刻制”的同时,又采用以圭表测量太阳射影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太阳方位计时”法。圭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
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所以才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俗语。圭表所测得的每一太阳方位,渐渐有了一个固定的名称,这就是时辰的来历。到了隋唐,“太阳方位计时”正式演变为“十二时辰计时”。“百刻制”与“十二时辰计时”并用,使得中国古代的计时制趋于完善。
明末清初,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在采用十二时辰的同时,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由于百刻制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不好计算,又先后改为96刻、108刻和120刻。到了清代才正式规定一昼夜为96刻,每个时辰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和下四刻。
午时三刻,按照的计时方法,是差十五分钟到正午12点。
按阴阳家说法,此时是阳气最盛,而现代天文学认为正午最盛,两者说法略有不同。午时三刻是古代重罪犯人行斩刑的时辰,此时开刀问斩,阳气最盛,人死后的阴气会立刻消散,罪大恶极的犯人,被斩后“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2、更
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其对应如下:
一更天:戌时 19:00-21:00
二更天:亥时 21:00-23:00
三更天:子时 23:00-01:00
四更天:丑时 01:00-03:00
五更天:寅时 03:00-05:00
“鼓角”、“钟鼓”都是古时用来打更的器具。
3、点
古代使用铜壶滴漏计时,以下漏击点为名。一更分为五点,所以,一点的长度合24分钟。“三更两点”就是指深夜11:48;“五鼓三点”就是指凌晨04:12。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刻
“一刻”表示15分钟,8点35过一刻就是8点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