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和朗诵有什么区别?

2025-05-14 06:42:41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对于演讲与朗诵,人们虽然可以通过自己的主 观感觉把它们区分开来,但不少演讲者(特别是初学者)在具体演讲实践中,还是自觉不自觉地混淆了二者的界限,以至使计划中的演讲活动变成了朗诵比赛。因此,要想真正地解决问题,只凭主观感觉是不够的,还应当注意探求那些不易表述的差异。 一 从表现方式来说,朗诵是一种艺术表演活动;演讲则是一项带有艺术色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这就是说,虽然演讲与朗诵的表现形式都是运用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进行的一种艺术审美活动,但它们对社会生活的具体反映方式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作为表演艺术,朗诵对生活的反映带有强烈的艺术色彩。它注重和强调运用各种典型化的手法来体现朗诵者(也包括作者)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概括。演讲则由于它对社会生活现实的积极干预而带有鲜明的实践性。演讲者利用真实、准确的生活事例,通过雄辩地论证和有力地鼓动,宣传自己对社会生活的分析和现实主张,召唤听众和自己一道介入和参加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说,演讲对生活的反映必须是现实的真实,而朗诵(包括其它的艺术表演形式)所反映的是艺术的真实。另外,演讲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应该是“讲”、述 、论 ,追求的是“情、事、理”的“”“ ”融合,而朗诵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咏”和“诵”,追求的是“表演效果”。虽然演讲中可以运用到朗诵、评书、快板、相声、戏剧、唱歌等艺术表演形式,但这些都是处在演讲活动的辅助地位上,必须要服从于“讲、述、论”的需要,既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以“演”代“讲”,否则就会使之发生质的变化。 二 在演讲活动中,演讲并不仅仅是演讲者个人的事情,因为演讲是一项与社会生活联系得非常紧密的、以宣传鼓动为主要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强 调演讲者与听众的思想交流和感情思维的迅速融合,即情感共鸣。 这就决定了听众不但不是演讲活动 被动的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好的演讲,不仅可以使演讲者与听众成为相互交流的对象,而且可以引起人们一致的思维和行动。人们常说演讲具有“煸动性”或“煸情性”就是这个意思。而朗诵则不然,它的听众基本上是被动的欣赏和品味朗诵者的艺术表演,并在欣赏和品味中陶冶情操。与演讲相比,朗诵更多的是朗诵者个人的事情,虽然这些朗诵者的 表演也需要得到听众的理解和响应,但这种需要显得比较平和,更多的是注意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 一次演讲,虽然可以事先确定题目和要讲的基本内容,但这些内容在实际演讲的过程中往往可能发生各种变化。 这在一些内容比较多、时间比较长的中表现的尤为突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一次演讲的成败几乎完全依赖于演讲者的现场创作和即兴发挥。为了获取最佳的演讲效果,最大限度地完成自己与听众的情感交流与融合,演讲者需要根据现场的各种情况,如听众的构成,文化素养、政治态度、经济情况、思想情绪等,随机应变,生动活泼地地调节自己的话题和内容,以适应听众的需要,讲听众关心的话题,讲容易打动听众的内容。这样,讲前所准备的讲稿和演讲者实际讲的内容往往会出 现很大的差异。即便是相同的题目,由于演讲环境 不同,听众不同,演讲过程和具体内容就会有所变化。相反,朗诵的篇目和内容一般都是事先确定的,而且一经确定便不会出现大的变化,最多在表演的 手法、技巧上做一些小的调整。另一方面,朗诵的内容可以来自朗诵者本人所写,也可以选自某位著名人物的文稿;可以是一段戏剧台词,也可以是一首隽永的诗篇。而演讲的内容可以取自他人的观点,但 最终必须完成于演讲者自身的创作。有人说,一篇 经过事后整理的演讲辞可以成为优秀的朗诵词,但再好的朗诵词也不能成为演讲的依据。 四 演讲所运用的语言,一般要求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形象准确、生动活泼,接近日常的口语,忌用复杂的多重复句,语速随情感的变化而快、慢,注重于自然流畅。朗诵的语言,多是规范化的书面语或典雅华丽的文学语言,讲求的是凝炼、含蓄、深沉,优美,如歌似咏,讲求节秦的舒展,韵律的隽永,以便给听众留下咀嚼的韵味,使听众陶醉和深思。 五 演讲与朗诵,在语气语调的运用和态势语的运用上也有区别。演讲中,语气语调的运用比较随机,可弱可强,声音可大可小,以听众的反映为变化的契机。态势语的运用讲求自然、大方,朗诵中,主要以朗诵者个人的情感体验为依据,语调语气的运用着重于张扬和渲染朗诵作品中的情感蕴涵和表现作品的主题。态势语的运用也注重优美、大方。这些都是需要 在实践中细细体会,并注意二者的区别。 总之,演讲与朗诵虽然具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但本质上分属不同的范畴。因此对两者也就有着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演讲作为人们介入社会生活实践的工具,更多地表现出演讲者以敏捷的思维和口才为标志的社会活动能力的高下;朗诵则以其艺术特征体现出朗诵者对社会生活的理想和追求,从而显示其艺术修养和表演才能的优劣。所以,我们在进行演讲实践活动中,只有认真地、自觉地把它们在理论与实践上真正地区分开来,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活动。这就是说,虽然演讲与朗诵的表现形式都是运用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进行的一种艺术审美活动,但它们对社会生活的具体反映方式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作为表演艺术,朗诵对生活的反映带有强烈的艺术色彩。它注重和强调运用各种典型化的手法来体现朗诵者(也包括作者)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概括。演讲则由于它对社会生活现实的积极干预而带有鲜明的实践性。演讲者利用真实、准确的生活事例,通过雄辩地论证和有力地鼓动,宣传自己对社会... 演讲与表演性朗诵的区别: 首先是选题上的区别。演讲的选题一定要与社会热点、社会重大问题结合在一起。 第二是体裁上的区别。朗诵可以是诗歌,可以是话剧、电影片断,可以是散文。 第三是即兴上的区别。演讲有即兴演讲,而朗诵通常都是现成的、早已有人写好的作品。 第四是音乐上的区别,朗诵可以配乐,甚至还可以配舞,而演讲不可能。 第五是艺术上的区别,演讲可以不考虑艺术性,而朗诵必须要显示艺术性。

回答(2):

演讲讲究气势和分度,朗诵要求情感合适,要求有感情的读,而演讲要求是说服力,是压倒对方的气势;
演讲的本质 演讲是以宣传鼓动为目的,带艺术性的严肃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求演讲者面对听众,以有声语言为主要表达形式,以态势语言为辅助形式,系统、鲜明的阐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演讲与朗诵的范畴不同,...
演讲与表演性朗诵的区别:
首先是选题上的区别。演讲的选题一定要与社会热点、社会重大问题结合在一起。
第二是体裁上的区别。朗诵可以是诗歌,可以是话剧、电影片断,可以是散文。
第三是即兴上的区别。演讲有即兴演讲,而朗诵通常都是现成的、早已有人写好的作品。
第四后是音乐上的区别,朗诵可以配乐,甚至还可以配舞,而演讲不可能。
第五就是艺术性上的区别,演讲可以不考虑艺术性,而朗诵必须要显示艺术性。

回答(3):

回答(4):

1、语体的区别:\r\n演讲与朗诵,是两种不同的口头表达样式或者说不同的表达语体。\r\n演讲是口头知识性语体或政论语体,是论述社会政治问题、政治事件、社会文化现象、社会道德等的评论性语体。语言上多用陈述句、祈使句、复句。\r\n朗诵是口头文艺语体。是虚构和想象中的情境和情感的再现和表现。\r\n\r\n2、目的、功用的区别:\r\n演讲是社会政治、经济、道德、教育领域活动的需要。是用语言说服听众接受一定的观念、思想,“是说听众认识真实的情况”(伊索克拉底语),演讲是为了让听众信服你阐述的道理。改变或形成受众的态度、激发受众的行动欲望。\r\n朗诵是艺术审美活动的需要。朗诵目的是带给受众艺术欣赏。主要以形象性、抒情性、美感性为其基本特征。\r\n\r\n3、受众期待的区别:\r\n演讲接受过程中,受众心理是对演讲者所说的内容“真实”“对演讲者表现的“真诚”的期待。\r\n朗诵接受过程中。受众心理是对朗诵内容形式的“审美的”、“趣味”的期待。\r\n这种受众期待的差异,规范着表达者的感觉、思维、和表达。所以,演讲追求生活或逻辑的真实或真实感,朗诵则允许和需要想象和虚构。\r\n\r\n4、身份和身份感区别:\r\n演讲的表达是非表演性的,演讲不能扮演角色,演讲过程中只有一个自我,演讲者自己永远是自己,即使是演讲中在学某一角色行为或说角色的语言,也是在以“我”即演讲者的身份在“学”其样子或转述角色语言。\r\n朗诵是表演:扮演角色,第二自我。不管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主张演员与角色合一。是在还是布莱希特“间离方法”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朗诵是为作品感动,进入角色、抒发角色的感情,进而感染受众。\r\n\r\n5、表达者状态区别:\r\n演讲人是在自己的身份中,始终在思考、在与受众直接交流。\r\n朗诵者扮成角色。在角色的身份、角色性格和行为中,抒情、思考、自语、注视等。艺术感情境感\r\n\r\n6、思维方式的差别:\r\n演讲主导思维是逻辑思维。\r\n朗诵主导思维是形象思维。\r\n虽然朗诵也有逻辑思维的因素,演讲也有形象思维的因素。\r\n\r\n7、表达情境感的区别:\r\n演讲的情境感,主要是在现场的情境中。\r\n朗诵的情境感,主要是在作品的情境中。\r\n\r\n8、对象感的区别:\r\n演讲者直接和现场受众直接交流。时刻要对受众说的感觉。演讲者需要心中时刻有受众。\r\n朗诵者以角色的身份和观众间接交流。而且这种交流只有在一种“告诉”情境中才需要。更多的时候,朗诵者需要忘记受众,心中只有作品情境和语言。\r\n\r\n9、字音处理上的区别:从语言表达上区别朗诵和演讲,最根本看字音:字尾后的拖音即靠音的波形“靠音“形象的说就是字尾后便又有尾巴。(所谓“靠音“请参考十三辙开声法的解释)。演讲的靠音相对来说是直线型的,一拐弯就是朗诵腔了。朗诵的靠音是曲线型的,带拐弯的。所以,相对来说朗诵更具有音乐感和咏唱性。\r\n\r\n10停连处理的区别:演讲的停连以语意停顿、语法停顿为主,而朗诵则以情感停顿、乐律停顿为主。相对来说,在语句的整散关系上,朗诵要比演讲变化更多更大。\r\n\r\n11、重音处理的区别:演讲的重音以语意重音、语法重音为主,而朗诵则以情感重音、乐感重音为主。\r\n靠音。在唱字的拖长音时,必须使用“形似音”,它能制约字的归音无法扣死,保证字的归音能强,能弱,运用自如。它可以使演员的境界水平得到充分的发挥,“形似音”在汉字当中也是一个字,如果在唱词当中出现“形似音”的字时,那它的“形似音”就是本字的归音,也就是“闭声字”。因为,它能使“开声字”不至于跑掉,起着扣着“开声字”的作用。因为“形似音”都是“开声字”,而本字归音是“闭声字”,“形似音”是“开声字”,喉部处于开声状态是松弛的,字音易跑,本字归音喉部处于“关闭式”容易扣死,所以在演唱时,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的,谁也离不开谁。无论中国的戏曲,歌曲,还是外国歌曲,谁也离不开“靠音字”和“形似音”,如果你把“形似音”真正搞通,就是不懂外语,你也能清楚的辨别出演唱者的声音是否通,不管哪个国家的戏曲或歌曲,都是以声音为主的,他们发出来的声音按中国的十三道辙来套用,完全可以把他们的声音按十三道辙清楚,准确的归类,那他的声音好坏也就明显可见了(这仅指“形似音”而言)。\r\n“形似音”是汉字归音的“靠音字”与十三道辙是紧密联系的,“靠音字”和“形似音”是没有国界的,虽然国际上语言文字各异,但就发出来的音韵世界上全是一样的,哪国没有阿音,依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