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话“嗲”从何而来?昨天下午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开幕的“海上·上海——城市与航海的故事”,告诉参观者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共展出117件珍贵展品,其中80%首次亮相,吸引了许多市民驻足欣赏。 展会上,有400多年前欧洲绘制的海图,清晰可见崇明岛及繁荣的水系;160多年前绘制的外滩油画,展现上海通航后贸易繁荣的真实景像。英语dear原意为亲爱的,娇柔妩媚,由外国航海家引入上海后,逐渐音译成上海话“嗲”,并沿用至今。上海人称出租车为“差头”,其实它最初是从英文charter演变过来,原指车、船等的租赁……昨天,10多位参观者饶有兴致地根据现场展出的12个“舶来词”大声朗读。市民陈先生表示,没想到航海文化影响那么深,那么多年过去了,上海话中许多用词,没想到竟然是航海家、水手、商人传入的。 现场布展人员介绍,经过反复研究收集,已经形成一本“舶来词”字典,此次展出的具有代表性的词语,经考证后都是西洋航海人员引入上海的。 展会上,一批珍贵的世界地图以及航运史“海图”,均被标注“禁止摄影”字样。航博馆研究人员解释说,这些展品比较珍贵,20多幅地图以及“海图”是首次与市民见面的藏品,其中不乏刚从欧洲私人收藏家手中通过拍卖得来,价值不菲。 “这幅不起眼的黑白地图,是用拉丁文标注的科罗内利中国地图,非常清晰地展现了约400年前中国城市以及河流、湖泊等内容。当时整个中国沿海标注为‘中国海’,作为17世纪欧洲人航海冒险后绘制的地图,甚至可找到上海的崇明岛及周边的一条条水系,制作极为精细。”海事大学一位教授介绍说。 一幅幅外滩历史风貌的老照片和地图中,有一幅1850年的油画作品,与今天的外滩建筑群有着很大不同,画面中央的中式建筑为江海关衙门,而最右侧为英国领事馆,如今也已经变身为半岛酒店。“当时19世纪50年代,外滩的外轮贸易如此繁忙,从画中停泊的中外船只,完全可以证明160多年前上海开埠后,发展成为远东最大城市,成为中国的工业大都市。”规划馆研究员说。 展会上还陈列着1998年外白渡桥大修时拆下的铆钉、由市民捐赠的锦江乐园老照片、上世纪30年代婚纱照等,从一个个侧面反映除了航海给这个城市经济、生活带来的最大变化。“首次将航海主题展览从临港新城的航海博物馆搬至市中心规划展示馆,希望市民就近观展,体会其中的乐趣。”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副馆长年继业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