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地震地层学研究已经有很多研究成果,本书以川东南地区为例,以储层识别及预测为出发点,以地震层序的对比划分和地震相研究为核心内容,地震地层学研究的主要流程如下。
(1)地震反射界面标定及解释
地震反射界面的标定解释是地震地层解释的基础,要尽可能精细地解释目标层段的层位。
(2)选择主干地震剖面进行地震层序分析
很明显,同一种地质体在不同方向的地震测线上所表现出的地震现象是不同的,所以通常在全面开始地震地层解释的时候,先选择垂直于构造走向、资料信噪比高、偏移归位较好的地震剖面进行初步分析,确定全区层序模式,然后再推广到全区进行解释。
(3)识别地震层序与体系域
层序与体系域的划分是以反射波终止现象为依据的。反射波终止现象反映的是地层之间的不整合关系,这正是层序分析的基石。地震层序分析必须在两个方向进行,否则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在一个方向的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上超现象,在另一个方向上则可能表现为整一现象。通常在两个方向上都表现为上超的,才是最可靠的上超现象。
(4)地震相分析及平面展布组合规律分析
地震相分析是分析地震反射特征与沉积相甚至储集体之间关系的一种分析方法。与地震地层分析相似,地震相分析也必须从平面组合关系上研究,地震相的组合关系更具有地质意义,但在研究工作中这往往被忽略。
(5)地震相与沉积相关系分析
通过地震反射结构、反射波组外部形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分析古地理环境、水流方向、海(湖)平面相对升降、水动力条件等,以沉积相分析的观点来解释地震相在平面上的分布特征,这也是地震相解释的核心。
(6)典型储集体地震相特征分析
很多的储集体在地震剖面上都有一定的特征,由于复杂储层横向变化剧烈,地震剖面上反射波组特征变化较大,通常表现为特殊的外部形态结构(比如丘形、隆起、侧积等)及内部地震属性的变化(如强振幅、低频率等)。
(7)利用地震层序和地震相研究成果对储层进行综合识别
在划分的地震层序及体系域内对地震相特征进行平面分析,综合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对储层进行综合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