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镇的历史背景

2025-05-10 12:04:4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街头镇位于五莲县南部。镇政府驻地距日照市区40 公里,距县城20公里。总面积为 238平方公里。街头镇因驻地前 、后街头村而得名。两村为明初建村,因靠大道,为人们贸易活动场所,得名街头。  1943年为街头区;1945年10月设第三区;1947年5月为五莲县街头区;1958年成立街头公社;1984年4月改为街头镇;2001年1月,  东城仙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东西城仙两村之间,面积7.5万平方米,文化层深1~2米。曾出土夹沙灰陶大口尊,侈口折沿,四壁厚2~3厘米,重15公斤,外饰粗绳纹。此外有黑陶罐,漏孔残豆柄,以及残缺的石刀、石凿等。  战国时期古兵营牌孤城遗址位于该镇迟家庄西北处。因坐落在海拔405米牌孤山下而得名。遗址东西长270余米,南北宽260余米,面积7500平方米。东面城墙残基平均高3米,东南角最高处5米,底宽6.5米,顶宽3米,系由沙土分层夯筑而成,至今夯层十分明显。西侧与南侧城外有护城河,城北牌孤山前有古道相通。城东北约500米出有一“百将口”,传说当年齐国在此曾折损百员战将。1950年代初陆续出土陶片、残瓦、铜制剑、戈、簇等及八方刻有“左桁正木”铜印等文物,现内城保存较完整。该城背靠九仙山、五莲山、马耳山,在齐长城以南约12公里。东有柳树店、响水崖一线的古“南北大路”,西有五莲、高泽、枳沟一线的南北通道,可随时机动兵力,据守要冲之地。  镇内李崮寨原名尼姑寨。明朝时,有尼姑在此建庵而得名。相继又有和尚进山筑寺,香火绵绵。后有李姓道士来此修练,尼姑寨由此更名为李固寨,进而衍化为李崮寨。“文革”期间,李崮寨曾是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典范,来此参观人数多达68万人。  驼儿山位于镇境中北部,主峰海拔386米,其后有一小峰与之相连,状如老翁负儿,故名驼儿山(《齐乘》称石驼山)。前人多有咏山诗作。  山南部有一无字碑,旧传为秦王碑。山顶有巨石兀立高耸,顶部方而平,传为秦王磨剑石。  境内坊子村曾是清末日照反洋教斗争策源地。1903年,坊子村人厉应九曾率领当地农民据守驼儿山与官军对抗。甲午战争后,德国传教士在后街头等地建立教堂,组织教会,霸占民田,掠夺民财,当地人民深受其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十一月九日,厉应九率2000余人,包围后街头教堂,抓住德国传教士薛田资及教徒多人,游街示众后,押上了驼儿山,酿成了著名的“日照教案”。后官兵攻山,厉应九率义军迎敌,终因武器低劣,寡不敌众,兵败。厉应九突围后,流亡烟台,东北等地。数年后回乡病逝。  该镇拥有丰富的花岗岩资源和铁矿石资源,素有江北石材第一镇之称。镇西北部和东部大面积裸露出的燕山期崂山花岗岩,纵横分布40平方公里,总储量约50亿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