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秦赵长平之战,并不是一开始双方就投入了大量兵力的,在秦发兵攻上党的前一阶段,也就是双方的相持阶段,秦军投入兵力并不多,而且在此之前秦国已经拿下了附近的野王,可以说在最初,秦军的后勤供应并不是由本土来供应的,而是由野王作为一个基地来供应的。
第二,当秦国统治集团充分认识到,长平一役是一次秦赵间的战略决战的时候,采取了反间计,当赵国中计,用赵括替换廉颇的时候,秦国的战争机器才开始完全开动起来,而赵国显然对这次战争认识不足,应该说赵国一方面并没有认识到秦国希望通过此次战役一举全歼赵军主力并夺取赵国的黄土高原部分的战略意图,另一方面,赵国显然也很清楚,以赵国的经济实力的确无法和秦国进行持久战,选择主动出击而替换廉颇也是必然,由此可知,后勤供应对于赵国来说,也是一个拿不起放不下的问题,面对这一情况,秦昭王亲自前往河内,授予当地居民爵一级,用来堵塞赵军粮道,可是这一支临时拼凑的秦军人数并不多,由此可知赵军的后勤队伍并不是很庞大,而且长平之战的决战阶段也只有1个多月,而秦国的战争准备,则是很早就开始的,从动员,到补给粮草,对于秦国来说,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秦国做到这点,并不困难,因此不能用解放战争来做简单的比较,解放战争是始终持续的,这是它和长平之战最不能相提并论的地方。
第三,还要感谢司马错拿下了巴蜀,这不仅是保障了一系列战役,更会始皇东出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秦国是如何从山东六国之末跃居成为第一的,惹人深思,发人寻味。大秦帝国这部小说真的不错。
秦赵长平之战时,秦国动员了全国所有15岁以上的男子都上战场参战,它的后勤补给工作都是由女人、小孩和老人来做的;而赵国也几乎派上了它国内所有的生力军,这场战争可以说是大决战,败的一方注定了将要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