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和结构都很专业,可惜题目让人略感不适,同性恋者的家庭需要被“揭秘”么?就好像同性恋家庭是什么极端神秘,深不可测的小团体一样。也许是看惯了“党史揭秘”,“揭秘X964”,“揭秘XX内幕”的系列作品了吧,这故作神秘的标题,让人心里犯嘀咕。 关于同性恋、性少数的家庭的问题,笔者在生活中也常常被问及。这些问题倒不是单纯对于这些家庭的好奇,而往往是一些半肯定的猜想——“同性恋的家庭是不是一般都单亲啊”、“XX肯定家庭不稳定吧,好好的一个姑娘”,更不乏有抱着胳膊,摇头晃脑,故作神秘的人说“我跟你说,有数据统计,大部分人变成同性恋,都是被家庭影响的。”我倒不希望转向到性少数究竟是“生来如此”还是受后天影响这样一个大论战,那一点也不有趣。我只想来跟大家探讨探讨,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性少数。这“性少数”包括“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和其他”。六月份是同性恋骄傲月,在这个月开始做一个性少数,倒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比如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就有四个哥哥(其中两个都是同性恋)。所以如果你是家中最小的男孩,还有几个哥哥的话,那么你大可以探究一下自己的性取向是否有更多元的可能,也许会有意外的惊喜。可惜这个方法并未包括女性,所以各种生理性别为女的朋友,需要参考其他方法。此外,对于不幸没有许多哥哥的人(在计划生育政策下),这个方法还需要时光机才行。 方法二:那么,生在单亲家庭里,到底是否有助于成为一个性别多元化的人呢? 根据一些“官方说法”,生在单亲家庭,简直就是中了性别多元化的大奖。比如“首都政法网”里就有不少“如何防止单亲家庭孩子成为同性恋”,以及各种“单亲家庭孩子更容易产生同性恋倾向”的文章。甚至在一些十分“同志友好”的诸如“同性恋者更需要关怀”的文章里,也会引用“同性恋大多出自单亲家庭,没有得到幸福的童年”作为论据,以证明性少数有多么地需要被爱护。 可惜,我找了又找也没有查到相关的学术研究材料,能证明单亲和成为性少数之间的相关性。随意想想历史上的名Gay,米开朗基罗出自单身家庭,图灵的家庭却小康而完整;达芬奇算是半个单亲家庭(母亲为家里的女奴),但王尔德又出身卓越世家,父母都是精英。再想想我周围的拉拉朋友,也有几个“单亲”的,可数来数去,还是出身于完整家庭的要更多一些。所以,各位单亲家庭的朋友们不要盲目乐观,被网络上的信息欺骗啦,你们的“性少数潜质”可不一定能比别人强!其他想成为性少数的同学也要注意,走向性别多元化,可不能靠撺掇爹妈离婚,还是要加强自身的修炼。不过呢,单亲对于性少数的出柜,可能还真有点好处——笔者可听过不少性少数哀叹自己父母双全,压力双重呐。 (*此处,笔者忍不住要跑题到“污名化单亲家庭”上谈一谈。“出自单身家庭”往往作为一个人的某种奇怪“标识”而被媒体所重视,尤其是在一些负面的报道中。像是新闻里的罪犯,如果出单身家庭,就一定会被记上“XX嫌疑人,今年XX岁,单亲家庭”。而更有一些朋友,会在择偶的时候标榜要选择“家庭完整幸福者”,似乎担心单亲的孩子会有性格障碍。其实不要说“家庭完整”是否就意味着“家庭幸福”了,光是单亲、完整、幸福这些概念的定义,又有几个人说得清楚?动辄把单亲等同于高危人群,也是现今社会各种歧视现象的一种了。)方法三尝试接受性别多元化者的追求。自古就有各种把直人掰弯的故事在坊间流传,或幸福美满,或满目疮痍,但是这确实是有一些借鉴意义的。被同性恋者追求,从而“成为”同性恋或双性恋的,可也大有人在。因为说到底,到底是跟同性,异性,还是间性人谈恋爱,都不过是一种恋爱方式,生活方式的选择而已。如果你深爱已久的那个TA突然变了个性别,其他一切照旧,是否真的那么不可接受呢?面对同性/性少数的追求,愿意尝试,可以接受的话,到后来,也许你会发现自己成了酷儿理论的拥趸。 这种方法,比起前面那两种来说,相对容易多啦,毕竟我们没有时光机,无法飞到从前,去改变咱妈的怀胎方式或是咱家的家庭环境。不过想一想看,性少数们往往害怕背上“传染同性恋”“导致人类灭种”的罪名,大部分人都不太“招惹直人”。那么,每天无非上班,上学,过马路,搭乘交通工具,在这个柜子处处的世界,又有多少机会能吸引到性别多元化者来追求你呢?比较好的途径,可能是参与一些性少数组织的活动,试着去了解这个群体,以及他们的生活。不过还是要提醒各位,对于爱,要真诚,无论性别、性取向。 成为一个性少数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我们经常能在媒体上看见的“青少年受西方文化影响,在青春期容易成为同性恋”啦,“追求时髦,90后同性恋风行”啦……这样一些明示或暗示了“成为性少数”方法的文章或视频,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不过在这里,我要严肃地提醒大家,这些方法均未得到市场的检验,也找不到任何科学依据,大家千万不要盲目尝试,以防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