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电视上看了一个专家论坛类的节目,里面请了两位似乎是经济专家的人物,讨论一些几个媒体关注的经济焦点,包括达能与娃哈哈之争、徐工并购、以及外资银行之类的话题。我一直比较关注这些东西。在外企工作几年,也有些感触。我所写的这些东西,并非从经济角度,因为本人对经济其实是外行,不敢妄评,仅从个人的感受出发做一些思考。 一、 外企进入中国的途径。从我了解的一些公司看来,外企进入中国并非按照正常的企业投资顺序,而是相反。大部分外企进入中国都是按服务-销售-生产-研发这样一个顺序逐步发展的。在服务和销售阶段,其实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是负面的,它侵占了中国市场,但中国并没有得利。这是因为,中国引入外企最希望的是能够带来资金、就业和技术,只有到了生产、销售和研发阶段,才能真正对中国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很显然,以市场换技术这条路是非走不可的。 二、 外企影响了百姓生活。如今,在稍大一点的城市,肯德基、麦当劳、家乐福、辛巴克咖啡已经成了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外企进入中国,使得很多人得以有机会进入外企,拿到一份远高于原来收入的工作。“外企白领”使得中国开始出现“中产阶级”这一说法,在此之前,中国基本上就只有官员、老板和工薪这三种经济阶层。 三、 外企正在垄断中国经济。在装备制造行业,跨国公司纷纷控股并购我国的地方龙头企业——英国伯顿电机集团并购大连第二电机厂、瑞典阿特拉斯科普柯并购沈阳凿岩机械公司、德国依纳公司并购西北轴承、新加坡威斯特电机公司并购大连电机厂、博世公司重组无锡欧亚柴油喷射有限公司、约翰迪尔控股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西门子公司并购锦西化机的透平机械分厂、美国卡特彼勒并购山工机械公司、凯雷并购徐工机械,等等,逐步取得市场领先地位。记得看过一份资料,近几年,开放领域的国内前五位排名大部分行业均被外企垄断,包括尽人皆知的所谓民族品牌娃哈哈。这可以看出,中国的经济领域的法律还是很不健全的,这给那些外企的垄断提供了机会。在计划经济时代,是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垄断的。如今越来越市场化,但是我国至今为止也没有《反垄断法》出台。 四、 大部分外企确实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大部分外企,特别是德国、英国、美国、日本这些外企,确实拥有很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在很多技术上都存在垄断,例如,翻阅电厂换热设备的技术专利,几乎全部被几家国外大公司垄断,国内公司要想进入此领域,必须另辟蹊径,否则就是违法。在这些专利里面,我看不到国内三大锅炉厂的专利,但令人欣慰的是我看到了一些民企的专利,这多少让人看到一些民族工业的希望。中国人有着非常强的模仿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点,集团的老外也不得不佩服。所以,在技术上领先不是没有希望。在管理上,也不是没有能力,只不过没有好的环境罢了,这从“于志安事件”可以看出来。 五、 外企的利润哪里去了?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05年年底,在所有外商投资企业中,有一半以上处于亏损状态。然而长久以来,外商投资企业中一直存在着“长亏不倒”和“越亏损越投资”的现象,这与正常的商业逻辑相悖。这一“谜局”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是外商投资企业的名亏实盈!国家税务总局的反避税官员认为,2/3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的亏损,是其为了避税而人为制造出来的。――这段文字是从一篇文章中摘录的,但这篇文章的结论我觉得是扯淡。该文认为原因是:1、我国对外企“非法避税”的打击不够;2、各地为引进外资而提供优惠政策,甚至袒护。我个人认为根本原因是我国税法的不健全。企业的目的就是追逐利润,中外概莫能外。增大成本,能够少交所得税(税率约33%),这是办企业都知道的道理,作为外企自然要设法增大成本。外企大部分做法是,比如,本来可以采购国内便宜的部件,却偏要采购国外同一集团的部件,这样可以增大成本,“肥水不流外人田”。这种做法,我确实找不到相关法律能制约。既然法律没有规定不允许,自然属于“合法避税”。在偷税漏税比较严重的中国,合法避税还真算不上很过分。 在这一点上,中国反思自己也许更有用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