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就发生在许昌。
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就发生在许昌。旧时许昌确有一座青梅亭,相传青梅亭是一座台榭式的圆形建筑,大概是明清时期的建筑。
坐北朝南,九级台阶,单檐六角凌空的琉璃瓦盖;四周有曲环走廊,青龙抱柱,白虎架粱;门窗透雕,里衬锦绣帷帐,檐下悬挂宫灯。
亭子十分宽敞,可摆几十桌酒席。亭外有从云南移来的几棵青梅树。当时这里清溪款款,树木葱茏,幽竹叠翠,梅子飘香,风景甚是优美。曹操每每到此,总是把酒畅饮,赋诗作词,以抒情怀,这里也是军营接待贵宾的最高处所。
如今,青梅亭已无原貌,为纪念这段广为流传的三国故事,灞陵桥景区内修建有青梅亭,到此处游玩的人们,可细细品味曹操“望梅止渴”的智慧,以及“青梅煮酒论英雄”的豪迈气概。
扩展资料:
许昌,河南省辖地级市,又称莲城,位于河南省中部,中原城市群、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之一;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缓慢倾斜;属北暖温带季风气候区,热量资源丰富;下辖2个区、2个县级市、2个县,总面积4996平方公里;2017年总人口495.63万人。
许昌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许昌古文化旅游资源有史前文化系列、汉文化系列、三国文化系列、寺庙建筑文化系列、钧瓷文化系列等。许昌交通便利,市区距省会郑州80公里,距新郑国际机场50公里,311国道、地方铁路横穿东西。
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107国道纵贯南北。2017年,许昌市复查确认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2018年3月,许昌成为第一批通过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验收城市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许昌 (河南省地级市)
许昌地处中原腹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在许昌留下了许多印痕。在远古时期,以许由为首的游牧部落在此繁衍生息,当时称作“许地”。约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都于许昌的禹州市。公元前八世纪,周封文叔于许,称许国。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于许,许昌成为当时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废汉立魏,因“魏基昌于许”,遂改许县为许昌,许昌因此而得名。隋、唐、宋、元、明、清时,许昌均为郡府州治所。 许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灿烂的文化,“抓一把就是传说故事,踢一脚就是汉砖魏瓦”,地上地下文化遗存非常丰厚。目前,全市有许昌、禹州2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含合并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48处。许昌地处中原腹地,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衔接各方的通衢之所,是历代兵家争夺的战略要地,也是历代豪杰建功立业、先哲圣贤挥洒才智的灵地,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使许昌享有“许都、钧都、花都”之誉。如今“三国文化之乡”、“钧瓷文化之乡”、“腊梅文化之乡”已成为我市的文化品牌,这与许昌的历史渊源和厚重文化密切相关。 许昌,钟灵毓秀,英才辈出。数千年来,这片古老而丰饶的土地哺育过众多文治武功、彪炳史册的仁人志士,产生过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上古文化、隐士文化、华夏文化、三国文化、钧瓷文化、药商文化、菸都文化、生态文化、姓氏文化等等浓郁的地域文化,在历史上独树一帜,驰名中外,为世人所瞩目。许由播下了许地文明的火种,大禹根治了水患,子产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秦丞相吕不韦被称为“杂家鼻祖”,西汉名相晁错雄才大略,东汉司徒王允智除董卓,不失忠节。曹操雄踞许地,文治武功,统一北方,成就魏基,并开创了“一代风骨,百世流芳”的建安文学。陈实及其子孙皆德才兼备,荀淑祖孙三代智慧非凡,楷书鼻祖钟繇书法精湛。唐代吴道子被推崇为“百代画圣”,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苏轼等在许留下了诗文墨迹。明代户部右侍郎黄杰、清代吏部右侍郎杨佩璋等政绩卓著。民国时期,革命志士宋聘三、抗日将领陈德馨等以及为全国解放而英勇献身的民族英烈,功绩永垂青史。时代楷模杨水才的“小车不倒只管推”的精神一直传颂。这些先贤英烈站在历史前列,肩负起时代的使命,活跃在各个历史时期,披荆斩棘,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他们生活于此,奋斗于此,或长眠于此,留下了大量重要的遗迹。 许昌,文物古迹众多,有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灵井遗址有新石器时代的石固遗址、瓦店遗址、许由寨遗址等,有大禹受封建夏朝,举行开国典礼的钧台,有标志许昌曾是许国、韩国、郑国的分封地的汉魏许都故城(张潘故城)、长葛故城、十二连城、鄢国故城等,有内涵丰富、雕刻精美的艺术瑰宝“豫州从事尹宙碑”、“禅静寺造像碑”、 古牌坊,有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御用官窑――钧台钧窑和以实用、美观、大方深受市民百姓喜爱扒村窑,有象征着明清时期药业繁荣鼎盛的十三帮会馆、怀帮会馆,有风格浓郁的元、明、清时期建筑关王庙大殿、文庙大成殿、天宝宫、逍遥观、乾明寺、文峰塔、古寨、民居,还有大量的汉画像砖石等出土文物。 在这些文物古迹中,尤以三国时期的遗迹多而真而著称,名著《三国演义》中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正所谓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这里“三国”古迹众多,有三国时期的汉魏许都故城、关羽挑袍的灞陵桥、关羽秉烛夜读的春秋楼、曹操射鹿台、练兵台、曹丕登基受禅台、神医华陀墓等60多处。因三国文化丰富,1994年许昌被列为 “中国文物古迹游”14条旅游专线中“三国战略线”上的重要城市。 许昌禹州的钧瓷,始于唐、盛于宋,是我国五大名瓷之一,因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神韵,被誉为“中华之魂”。今天的钧瓷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享誉海内外。1997年,钧瓷珍品“豫象送宝”作为国礼赠送给香港特区政府,在亚洲博鏊论坛上,禹州钧瓷曾被定为国礼赠送与会的国家元首。 许昌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内涵深厚,需要我们用心守望,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去传承去弘扬。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保护和利用的关系,不断探索在“保护中合理利用,在利用中实现有效保护”的新途径,加大开发利用力度,进一步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繁荣,为建设和谐社会发挥它特有的作用。
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魏称颍川郡,属豫州,许昌县、颍阴县、鄢陵县、长社县等皆属颍川郡。许昌为魏五都之一。[3]
魏国魏黄初二年(221年),魏文帝曹丕以“汉亡于许,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