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临海城市,所以面临的海洋灾害有很多。像风暴潮台风物种入侵海洋入侵,等等。
海洋灾害,是指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或激烈变化,导致在海上或海岸发生的灾害。海洋灾害主要有灾害性海浪、海冰、赤潮、海啸和风暴潮;与海洋与大气相关的灾害性现象还有“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台风等。
海洋灾害,是指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或激烈变化,导致在海上或海岸发生的灾害。我国海洋灾害的种类有很多,主要的有风暴潮、赤潮、海浪、海岸侵蚀、海雾、海冰、海底地质灾害、海水入侵、沿海地面下沉、河口及海湾淤积、外来物种入侵、海上溢油等等
风暴潮是由台风、温带气旋、冷锋的强风作用和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又称“风暴增水”、“风暴海啸”、“气象海啸”或“风潮”。风暴潮会使受到影响的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过正常潮位。如果风暴潮恰好与影响海区天文潮位高潮相重叠,就会使水位暴涨,海水涌进内陆,造成巨大破坏。如1953年2月发生在荷兰沿岸的强大风暴潮,使水位高出正常潮位3米多。洪水冲毁了防护堤,淹没土地80万英亩,导致2000余人死亡。又如1970年11月12-13日发生在孟加拉湾沿岸地区的一次风暴潮,曾导致30余万人死亡和100多万人无家可归。
风暴潮按其诱发的不同天气系统可分为三种类型:由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或飓风(为叙述方便,以下统称台风)引起的海面水位异常升高现象,称之谓台风风暴潮;由温带气旋引起的海面水位异常升高现象,称之谓风暴潮;由寒潮或强冷空气大风引起的海面水位异常升高现象,称之谓风潮,以上三种类型统称为风暴潮。
海洋灾害主要有风暴潮、灾害海浪、海冰、赤潮和海啸五种。
在人类所面临的诸多自然灾害中,那些源于海洋的灾害称为海洋灾害。海洋灾害主要有风暴潮、灾害海浪、海冰、赤潮和海啸五种。它们主要威胁海上及海岸带,有些还危及自岸向陆广大纵深地区的城乡经济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风暴潮是由台风、温带气旋、冷锋的强风作用和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又称风暴增水或气象海啸。风暴潮是一种重力长波,周期从数小时至数天不等,介于地震海啸和低频的海洋潮汐之间,振幅(即风暴潮的潮高)一般数米,最大可达二三千米。它是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灾害,它与相伴的狂风巨浪可酿成更大灾害。通常把风暴潮分为温带气旋引起的温带风暴潮(如中国北方海区)和热带风暴(台风)引起的热带风暴潮(如中国东南沿海)两类。
灾害性海浪是海洋中由风产生的具有灾害性破坏的波浪,其作用力每平方米可达30-40吨。
海冰指海洋上的一切冰,包括咸水冰、河冰和冰山等。在冰情严重的区域或异常严寒的冬季往往出现严重的冰封现象,使沿海港口和航道封冻,给沿海经济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
赤潮是指海洋浮游生物在一定条件下暴发性繁殖引起海水变色的现象,它也是一种海洋污染现象。赤潮大多数发生在内海、河口、港湾或有升流的水域,尤其是暖流内湾水域。赤潮实际上是各种色潮的统称。赤潮可杀死海洋动物,危害甚大。
海啸是由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所激起的巨浪。破坏性地震海啸发生的条件是:在地震构造运动中出现垂直运动;震源深度小于20-50千米;里氏震级要大于6.50。而没有海底变形的地震冲击或海底弹性震动,可引起较弱的海啸。水下核爆炸也能产生人造海啸。尽管海啸的危害巨大,但它形成的频次有限,尤其在人们可以对它进行预测以来,其所造成的危害已大为降低。
海洋灾害主要有风暴潮bai、灾害海浪、海冰、赤潮和海啸五种。
在人类所面临的诸多自然灾害中,那些源于海洋的灾害称为海洋灾害。海洋灾害主要有风暴潮、灾害海浪、海冰、赤潮和海啸五种。它们主要威胁海上及海岸带,有些还危及自岸向陆广大纵深地区的城乡经济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风暴潮是由台风、温带气旋、冷锋的强风作用和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又称风暴增水或气象海啸。风暴潮是一种重力长波,周期从数小时至数天不等,介于地震海啸和低频的海洋潮汐之间,振幅(即风暴潮的潮高)一般数米,最大可达二三千米。它是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灾害,它与相伴的狂风巨浪可酿成更大灾害。通常把风暴潮分为温带气旋引起的温带风暴潮(如中国北方海区)和热带风暴(台风)引起的热带风暴潮(如中国东南沿海)两类。
灾害性海浪是海洋中由风产生的具有灾害性破坏的波浪,其作用力每平方米可达30-40吨。
海冰指海洋上的一切冰,包括咸水冰、河冰和冰山等。在冰情严重的区域或异常严寒的冬季往往出现严重的冰封现象,使沿海港口和航道封冻,给沿海经济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
赤潮是指海洋浮游生物在一定条件下暴发性繁殖引起海水变色的现象,它也是一种海洋污染现象。赤潮大多数发生在内海、河口、港湾或有升流的水域,尤其是暖流内湾水域。赤潮实际上是各种色潮的统称。赤潮可杀死海洋动物,危害甚大。
海啸是由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所激起的巨浪。破坏性地震海啸发生的条件是:在地震构造运动中出现垂直运动;震源深度小于20-50千米;里氏震级要大于6.50。而没有海底变形的地震冲击或海底弹性震动,可引起较弱的海啸。水下核爆炸也能产生人造海啸。尽管海啸的危害巨大,但它形成的频次有限,尤其在人们可以对它进行预测以来,其所造成的危害已大为降低
上海今年发布的首个台风橙色预警,意味着上海在未来24小时内,沿江沿海地区最大阵风可达11级至12级。在台风预警信号的四个等级里,橙色属于第二高的强度。
近5年来,上海发布的台风橙色预警比较少,加上这次一共只有3次。根据上海气象资料显示,2018年7月,受到台风“安比”影响,上海发布台风橙色预警。2015年,上海也曾发布台风橙色预警,当年的超强台风“灿鸿”给上海带来了全城暴雨。
预计,“利奇马”将以每小时1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强度缓慢减弱,将于9日半夜到10日凌晨在浙江温岭附近沿海登陆。根据中央气象台最新消息,截至22点30分,台风“利奇马”已经来到温岭石塘镇东南约60公里的海面上,其外眼墙、内眼墙不断收缩,但也到了真正触碰大陆的时刻。
受“利奇马”影响,台州、温州沿海已出现12-15级大风,外眼墙内的某测站已测得958百帕的气压。据气象专家分析,“利奇马”的真正力量,其实在这两层眼墙内,乐清、玉环、温岭、台州等地,最猛烈的狂风暴雨就要来了。
过去的几个小时,“利奇马”已经给上海带来大雨或暴雨。08时-21时雨量统计显示,降水南多北少,中南部地区的雨量达大雨到暴雨程度,其中奉贤51.4毫米占全市首位,金山43.4毫米、闵行31.8毫米。全市普遍出现5~6级阵风,东滩湿地、滴水湖等地最大阵风为10级风。今夜到周日上午,上海基本处在“利奇马”势力范围之内,风雨天气继续。
海洋是地球上决定气候发展的主要的因素之一。海洋本身就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储热体。海流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热能传送带。海洋与空气之间的气体交换(其中最主要的有水汽、二氧化碳和甲烷)对气候的变化和发展有特别大的影响。
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自然灾害因受海洋影响都很严重。例如,仅形成于热带海洋上的台风(在大西洋和印度洋称为飓风)引发的暴雨洪水、风暴潮、风暴巨浪,以及台风本身的大风灾害,就造成了全球自然灾害生命损失的60%。台风每年造成上百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约为全部自然灾害经济损失的1/3。所以,海洋是全球自然灾害的最主要的源泉。
目前海洋保护的主要目标是保护海洋生物资源,使之不致衰竭,以供人类永续利用。特别要优先保护那些有价值和濒临灭绝危险的海洋生物。据联合国有关部门调查,由于过度捕捞、偶然性的捕杀非目标允许捕杀的海洋生物、海岸滩涂的工程建设、红树林的砍伐、普遍的海洋环境污染,至少使世界上25个最有价值的渔场资源消耗殆尽,鲸、海龟、海牛等许多海生动物面临灭亡的危险。预计随着海洋开发规模的扩大,有可能对海洋生物资源造成更大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