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提高矿产资源参与宏观调控的科学化和有效性

2025-05-03 20:05:3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优势矿产资源开采总量控制指标的分配不是数字上的任务下达,而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从资源禀赋、勘查程度、开发现状、加工能力和技术水平等多方面进行衡量,同时在大量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年度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并将指标科学分解下达,分配指标时既要考虑该类矿产的可持续发展,又要兼顾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建议一是开展优势矿产资源开采总量控制指标设置评估研究、优势矿产资源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分配研究等专题研究,确保指标确定的科学性;二是建立总量控制指标的奖罚制度,对地方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估,并根据指标执行情况、资源利用水平等动态调控,奖罚分明。

专栏 17 优势矿产国际竞争力持续下降令人担忧

对钨、锡和锑三种优势矿产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其国际竞争力近年呈持续下降态势,其主要原因是资源禀赋下降过快。从资源禀赋优势来看,三种矿产均在下降。从市场控制能力来看,钨矿市场控制能力不断增强,锡矿呈先增强后下降趋势,而锑矿的市场控制能力比较稳定。从科技/管理能力来看,三种矿产的科技/管理能力基本未变,表明我国近年来科技进步较慢,应该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我国钨矿国际竞争力指数介于22.96~43.23之间,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图59),主要是由于资源禀赋优势的降低造成的。从钨矿资源禀赋优势来看,呈逐年下降态势,主要是由于资源数量、储量静态保证年限均下降所致,表明我国对钨矿勘查力度不足。从市场控制能力来看,基本呈缓慢上升趋势,主要归功于国内钨精矿生产集中度的不断提高。从科技/管理能力来看,基本没有变化,比较稳定,表明我国钨矿开发的科技水平没有较大的进展。

图 59 我国钨矿国际竞争力指数变化

我国锡矿国际竞争力指数介于54.38~66.92之间,呈下降态势(图60),主要是由于锡矿资源禀赋优势和市场控制能力下降所致。从资源禀赋优势来看,呈下降态势,是由于储量静态保证年限和储量替代率下降造成。从市场控制能力来看,同样趋于下降,是因为国内锡精矿生产集中度、锡出口依赖度和锡国际市场价格增减速率共同引起的。从科技/管理能力来看,基本没有变化。

我国锑矿国际竞争力指数介于54.25~66.20之间,呈下降趋势(图61)。从锑矿资源禀赋优势来看,变化趋势与锑矿国际竞争力指数相似,其储量静态保证年限逐年下降,而储量替代率逐年上升。从市场控制能力来看,波动不大。从科技/管理能力来看,基本保持稳定。

图 60 我国锡矿国际竞争力指数变化

图 61 锑矿国际竞争力指数变化

强化矿产资源规划作用和实施矿产资源总调控量是参与宏观调控的切入点。要加强研究和应对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结构问题,实施供需双向调节,强化需求管理和研究,抑制不合理需求的过快增长,如粗钢、水泥、电解铝等生产能力存在25%~40%的过剩现象就需要关注。应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的分类研究,对长期紧缺的支柱矿产、存在过剩的“过热”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矿产等采取差别化调控政策,促进矿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尤其要增强矿产资源调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别是针对优势矿产无序开采、恶性竞争。尽管国家连续出台包括生产总量控制指标、出口配额、调整贸易税率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优势矿种国际竞争力呈下降趋,总量调控“有文无实”,形势不容乐观。最近几年我国一直在实行钨、稀土、锑开采总量控制措施,但实施的效果一直不太好,例如钨产量就连续多年超出总量控制指标的近50%,不但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还逐渐丧失矿产资源主管部门的权威性,急需增强对总量调控政策等深入研究,形成国家政策统一、执行有力的局面。一是加强部委之间的协调,建立从上游到下游,包含勘查、开采、冶炼加工、贸易等各个环节的完善一致的制度,形成统一的政策措施,使开采总量、生产规模、出口限额等几方面协调一致;二是总量调控政策的实施应加强调查研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确保调控的总量能够切实执行和落实;三是对调控指标的分配采取行政管理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的方式,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的作用;四是政策措施一旦实施,就要严格执行,并采取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多管齐下,对待“超指标”的行为可以加大处罚力度,严格执法,提高政策的权威性、严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