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葫芦种植技术

西葫芦如何培育好苗。怎样根好不沤根
2025-05-15 14:17:3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怎样识别与防治西葫芦花叶(病毒)病?
  西葫芦花叶(病毒)病,一般在结瓜后开始发生,病叶粗糙发皱,叶缘锯齿状,叶面有深绿色泡状突起,上部叶片呈鸡爪状,叶片变小、黄化,植株矮化,生长缓慢,结瓜少或不结瓜,瓜皮上有瘤状突起或畸形。
  西葫芦花叶(病毒)病是由黄瓜花叶病毒(CMV)、甜瓜花叶病毒(MMV)、西瓜花叶病毒(WMV-2)等病毒侵染引起。花叶(病毒)病依靠汁液摩擦和蚜虫传毒。烟草环斑病毒,还可以经根结线虫传毒。一般高温、干旱,管理粗放、蚜虫为害严重的瓜田发病严重;肥水不足、植株衰弱和连作瓜田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西葫芦花叶(病毒)病是目前危害西葫芦最为严重的病害,对其必须引起重视,要认真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搞好农业、生物、生态和化学等防治,主要防治措施同前所述。此外在种子消毒上可采用10%的磷酸三钠药液浸泡种子10分钟,后用清水反复冲洗至种皮不含药液为止。或实行种子干热消毒,用70℃温度处理种子72小时,杀死病毒。
  在化学防治上,要严防蚜虫发生,并要坚持经常不断地喷洒600倍“天达—2116”(瓜菜果专用型) 1000—1500倍天达裕丰药液,每10—15天1次,连续喷洒3—5次。促进西葫芦植株自身健壮,增强对病毒病的免疫力,提高防治效果。

怎样识别与防治西葫芦灰霉病?
  西葫芦灰霉病 为害花、幼瓜、茎、叶等,以为害花和幼瓜最为普遍。发病初期,花蕾、幼瓜蒂部成水渍状,色渐变浅,病部变软、腐烂。潮湿时,病斑表面密生灰黑色霉状物。花冠枯萎腐烂,瓜条停止生长,瓜尖腐烂。叶部发病,病斑初为水渍状,后变为浅灰褐色,病斑直径达0.2-0.25厘米,其边缘较明显,中间有时有灰色霉状物,有时有不明显的轮纹。茎上发病,溃烂,生灰褐色霉状物,前部瓜蔓折断死亡。
  防治方法:一、综合防治同黄瓜灰霉病。二、及时摘除开败的花冠。花冠湿度大,容易感染灰霉病,如果不及时摘除,必然传染至幼瓜,因此花冠开败后变色时,应及时摘除,防止感染灰霉病。
 1.西葫芦灰霉病
  (1)症状和流行规律
  病菌先侵染凋谢的花朵,长出灰色霉层后,再侵入瓜条,造成
  脐部腐烂,受害瓜迅速变软,萎缩腐烂。病部密生灰色霉层,染病的花落到叶片上,可引起叶片发病,产生大型枯斑。病斑近圆形至不规则形,边缘明显,表面生有少量灰霉。茎蔓受害,可引起局部腐烂,严重时使茎蔓折断,整株死亡。病原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或菌核的形式遗留在土壤中或附着在植株的病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田间农事操作传播。环境温度低于20℃时发病严重,植株密度大,通风不良,湿度高发病也重。一般在12月份至翌年5月,气温在20℃左右,相对湿度在90%以上容易发病。如遇连续阴雨天较多的年份,气温偏低,通风不及时,棚室内湿度大,易使灰霉病发生和流行。
  (2)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加强田间管理,创造有利于西葫芦生长的环境条件。控制棚室内的湿度、温度,注意通风透光,减少对灰霉病发生有利的因素。清洁田园,彻底清除上茬植株病残体。发病初期,趁病部未长出灰霉病斑之前及时摘除病叶、病瓜和病花(包括雄花在内),以防止病菌扩散,并将病残体带出棚室外深埋。
  ②药剂防治未发病前,对植株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1:200倍的波尔多液喷洒,进行预防。发病初期,摘除病瓜、病叶后,采用药剂防治。每6671112用速克灵烟剂250-300克熏烟,也可每667m2每次用1000g5%灭克粉尘或10%灭霉灵粉尘喷撒。或选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6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喷雾,每隔5-7d喷1次,连喷3-4次。注意药剂要交替使用。
  2.西葫芦白粉病
  (1)症状和流行规律
  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叶片,其次是叶柄和茎,果实很少受害。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和背面出现白色小霉点,以叶正面为多,其后向四周扩展成边缘不清晰的连片白粉斑,严重时整个
  叶片布满白粉。发病后期,白色的霉斑因菌丝老熟变为灰色,在病斑上生出黄褐色小粒点,后小粒点变黑。白粉病一般是从中老叶先发病,然后向上部新叶扩展,最后蔓延整个植株。病原真菌田间再侵染主要靠发病后产生的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在10-25℃均可发病。较高的湿度有利于孢子萌发和侵入
高温干燥有利于分生孢子的繁殖和病情扩展。尤其当高温干旱与高湿条件交替出现,又有大量白粉菌源及感病寄主,此病即大发生。
  (2)防治方法
  可参照黄瓜白粉病。
3.西葫芦病毒病
  (1)症状和流行规律
  西葫芦病毒病由于病原种类不同,症状表现也有差别,有皱缩型、花叶型及二者的混合型。黄化皱缩型,自幼苗到成株均可发病,植株上部叶片先表现沿叶脉失绿,并出现黄绿斑点,以后整叶黄化,皱缩下卷,病株节间短缩、矮化。未枯死的植株后期花冠扭曲畸形,色较深,雌蕊柱头变短、扭曲,大部分不结瓜,或结瓜小而畸形。花叶型是自幼苗出现4-5片真叶开始发病,新叶出现明脉及褪绿斑点,后来表现为花叶,严重时顶叶畸形,变为鸡爪形状,病株矮化,不结果或果实表皮呈花斑瘤状突起,全瓜变形。西葫芦发生病毒病会严重减产。病毒一般是由种子带毒而引起,由蚜虫、白粉虱及农事操作进行传播。一些多年生田间杂草是黄瓜花叶病毒多年生宿主,有的又是蚜虫越冬场所。春季在这些杂草上繁殖后,随着迁飞直接将病毒传到附近西葫芦田,通常在田边、地头首先发病。高温、干旱、光照强的条件下发病严重。
  (2)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种子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20min,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增施有机肥,早种早收,避开蚜虫及高温和发病盛期;苗期少浇水、勤中耕,促进早发根早缓苗,提高植株抗性;结果期肥水和温湿度调节要适宜,防止植株早衰;早期发现病
  株,及时拔除销毁,打权、摘瓜时注意防止病毒传播。生长期间注意防治蚜虫传毒。 ②药剂防治病毒病目前尚无理想的防治药剂,可试用以下三类阻止剂。一是病毒的钝化物质,如豆浆、牛奶、鱼血等高蛋白物质,清水稀释100-200倍液喷于植株上,可减弱病毒的侵染能力,钝化病毒。二是保护物质,例如褐藻酸钠(海带胶)、高脂膜等喷于植株上形成一层保护膜,阻止和减弱病毒的侵入。三是增抗物质,被植株吸收后能阻抗病毒在植株体内的运转和增殖。如发病初期喷施83增抗剂200倍液,或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菌毒清水剂300倍液防治,或1.5%的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7一lOd喷1次,连喷2~3次。
  (二)虫害
  参见黄瓜虫害防治。
  (三)生理障害
  1.化瓜
  (1)症状和发生原因 西葫芦生长过程中,雌花开放不长时间,瓜胎变黄、脱落,或者本已开始膨大的瓜突然中止生长,且瓜胎逐渐变黄、变软,这种现象称为化瓜。植株营养生长过旺是造成化瓜的主要原因之一。植株的营养生长过旺,抑制了生殖生长,二者的平衡遭到破坏,往往只开花不结果,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定植缓苗后,过早地追肥灌水,促使叶片生长过旺;或者温度偏高,特别是夜间温度偏高,白天光照不足,更易徒长;环境条件不适,造成授粉受精不良;矮生西葫芦基本节节有瓜,植株负担过重,养分不足,各瓜之间争夺养分,必然有一部分瓜停止生长而化掉。
  (2)防治方法定植缓苗后应降低温度,加大昼夜温差,控制水分,增加光照强度,进行促根控秧;
  2.畸形瓜
  (1)症状和发生原因
  西葫芦畸形瓜包括弯曲瓜、尖嘴瓜、大肚瓜和蜂腰瓜。果实的形状、大小与植株长势关系极为密切。当瓜条刚坐住时,细胞数已固定,瓜条的大小、形状决定于细胞体积的增加,而细胞体积的增加,靠叶片提供碳水化合物和根系提供水分和养分。当植株衰弱或遭受病害时,容易产生尖嘴瓜和大肚瓜。不受精则变成尖嘴瓜,受精不完全则出现大肚瓜。缺钾、生育波动等原因易出现蜂腰瓜。此外,土壤干旱、盐类溶液浓度障害,吸收养分、水分不足,光照不足等也容易形成尖嘴瓜。
  (2)防治方法适期追肥灌水,搞好土壤耕作,维持植株长势,提高叶片的同化机能;冬季注意增强光照,保持适宜的生长发育温度;发现有畸形瓜产生应尽早摘除,以免影响下一个瓜的生长。用激素处理雌花时,要注意溶液的浓度和喷花时间,高温时溶液浓度要小,低温时溶液浓度要适当增大。喷花时,要将雌花的花托、柱头都喷到喷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