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气象组织
总部位于日内瓦的世界气象组织2014年4月15日发布新闻发布会称,鉴于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温度已达到出现厄尔尼诺暖流前兆的程度,2014中期可能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世界气象组织表示,受2014年2月以来太平洋赤道海域西风强势、信风缓弱的影响,该海域海水温度明显上升。此外,气象模型预测未来数月该海域温度将稳步上升。
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温度升高被视为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重要信号,海水温度超出平均温度的时间越长,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能性也越大。
世界气象组织说,自2012年第二季度以来,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温、海平面气压等多项指标显示全球大致处于“厄尔尼诺中性”状态(即厄尔尼诺或拉尼娜现象均未发生),预计这一状态将持续至今年第二季度初期结束。
世界气象组织总干事米歇尔·雅罗表示,过去15年中仅有2年被视为厄尔尼诺年;厄尔尼诺引发的自然变暖与人为变暖因素共同作用,可能导致全球平均气温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根据美国最新的监测显示,2015年将会是史上厄尔尼诺最强、最长的一年,世界多地的最高气温将突破历史记录。
对于中国来说,北方地区通常会出现严重高温干旱,南方地区则通常会出现严重的洪涝。但如果大气环流发生过度异常,则也可能会出现北涝南旱的情况。总而言之,不论出现何种情况,都应密切监测厄尔尼诺的情况,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灾难。
国家气候中心
国家气候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赤道中东太平洋大部海温,在2014年5月份和常年平均值相比偏高0.5℃以上,已经进入厄尔尼诺状态。
这种海温偏高的状态还在持续,并且已经基本确定2014年会发生厄尔尼诺事件。专家介绍这将很可能对我国的降水格局产生影响,2014年秋季,我国南方可能出现低温阴雨灾害,北方可能出现秋旱,东北秋粮产区初霜冻日期可能会提前。
国家气候中心的资料显示,自1950年以来,全球共发生过两次强厄尔尼诺事件,分别为1982到1983年以及1997到1998年,以最近的1997到1998年强厄尔尼诺事件为例,至少造成2万人死亡,全球经济损失高达340多亿美元,期间全球许多国家都发生了严重的旱涝灾害,导致全球粮食减产20%左右。因此,提前防范,减少损害,尤为重要。
2015年4月20日,水利部部长陈雷指出,根据气象水文预测分析,受厄尔尼诺事件影响,2015年汛期我国气象年景中等偏差,中国降水总体偏多,长江流域可能发生较重洪涝灾害,防汛抗旱形势不容乐观。国家气候中心预计,此次厄尔尼诺事件将继续维持。受其影响,今年夏季,中国可能出现“南涝北旱”:江淮流域和江南降水可能会比常年同期偏多,局部出现洪涝灾害,而华北干旱较重。
2015年11月3日下午,中国气象局召开的新闻发布,厄尔尼诺已经达到极强标准,强度逼近史上最强的1997/1998年厄尔尼诺事件。预计今冬将达到峰值,继续给全球气候带来影响。
据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正研级高工周兵介绍,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持续偏暖,厄尔尼诺事件继续发展,暖海温中心位于赤道东太平洋110°W附近海区,中心强度超过3.5℃。10月,尼诺综合区海温指数为2.0℃。厄尔尼诺海温距平指数累计达到18.4℃,已达到极强厄尔尼诺事件的标准(强度指标大于等于16.6℃)。
与历史上最强的1997/1998年厄尔尼诺事件相比,此次厄尔尼诺前期发展缓慢,从去年5月到今年5月的海温指数只有0.7℃。但是从5月至今,尤其是进入秋季以来,发展迅猛,海温异常值已经逼近97年到98年那次,强度相当。
国家气候中心预测,本次厄尔尼诺事件将至少持续到2016年春季,可能在2015年11-12月达到峰值。
截至11月,厄尔尼诺已经给全球气候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影响。10月,非洲多个国家面临旱灾威胁,埃塞俄比亚北部和苏丹东部等地区出现严重的粮食危机。至10月中旬,美国加州干旱造成超过一亿棵树死亡,约占加州森林的20%。
我国属于东亚季风气候,冬季风的强度决定着冷空气的强弱。今年冬季,受厄尔尼诺影响,冬季风偏弱,有利于我国冬季偏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