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大震灾是20世纪世界最大的地震灾害之一。地震、地震次生灾害,特别是地震火灾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前所未有的。它使日本民族得到了血的惨痛教训,对日本的防灾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以后的复兴计划和城市建设中,日本特别注意城市避难场所的设置、河川公园防火带的建设、各社区防灾据点的规划等,并且逐步形成了比较健全和完善的法制体系。
1961年日本颁布《灾害对策基本法》。在“灾害对策基本法”中,从防灾基础设施的建立、水土保护工程、防灾教育和防灾训练等方面,对灾害的预防作了详细的规定。并将关东大地震发生的9月1日定为全国“防灾日”,“防灾日”所在的一周定为“防灾周”。每年在“防灾周”举行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综合防灾演练,以普及防灾知识和提高全民防灾意识。
东京都灾害对策中的地震灾害预测,也是以关东大地震同等规模地震的发生为前提条件对东京可能会造成多大的灾害来进行设定。
但是在经济建设和防灾减灾的矛盾中,日本也还是走了弯路,认识也是逐步深化和提高的。事实上,关东大地震后,为了不使悲剧重演,在东京的复兴计划中提出了把东京建成不燃化城市的构想,以后。因为经济条件等原因,没有完全实施。结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对东京进行大轰炸时,东京又遭受大火席卷,火灾灾情甚至超过了东京大地震。战后重建中,东京曾成立城市不燃化委员会,国会也通过了城市不燃化决议。但东京市中心周围木造建筑仍然不断扩大,为当今现实的抗震减灾留下了不少的隐患。
关东大地震是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发生的的灾难事件。所以它的教训对城市化建设,特别是大都市发展中综合防灾规划具有指导作用。地震灾害,尤其是大震灾害,是一种综合性灾害。除了引起房倒屋塌,人员伤亡外,还可能引发火灾、水灾、瘟疫、生命线工程破坏、城市功能瘫痪、人为恐慌以至社会动乱等等。而且这种灾害往往具有多发性、多样性、同时性和诱发性。制定城市地震灾害对策,必须考虑震前预防、震时紧急处置、震后救治和震后恢复重建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