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赤壁之战”地点到底是哪里?

2025-05-13 07:02:5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1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
  首先,最俱权威的《三国志》是这样记载的:“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而《三国志·吴书》的诸大将传记也都提到“拒曹公于乌林”的字样,那么可以肯定的是,曹操是拄扎在江北的乌林。
  而周瑜所在的赤壁又具体在哪个位置呢?它与乌林的关系如何?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赤壁山在今蒲圻县西八十里,一名石头关,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与赤壁相对。”
  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江水左迳百人山南,右迳赤壁山北。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大军所起也。”
  《荆州记》记载:“蒲圻县沿江一百里南岸,名赤壁。周瑜、黄盖(于)此乘大舰,上破魏武兵于乌林,乌林、赤壁其东西一百六十里。”
  《江表传》记载赤壁之战的情况是这样的:“至战日,盖先取轻利舰十舫……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去北军二里于,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
  “东南风急”与“中江举帆”,说明冲乌林来的船来自乌林东南,这与“上破魏武兵”比较吻合。还有《三国志·吕蒙传》的记载:“是岁,又与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于乌林”。这里的“西破”与周瑜传的“逆”是一个解释。
  如果《江表传》所记载是事实,那么蒲圻赤壁做为赤壁之战的地点确实是最符合历史记载。
  至于其他的“赤壁”从地或记载上都有难以解释的地方,由于争论太大,此处不做过多讨论。
  2张憙救合肥是在赤壁战前还是战后?
  《三国志·曹操传》记载:“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
  根据《曹操传》是孙权先攻合肥再发生的赤壁之战。
  《三国志·孙权传》则记载:“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权自率众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昭兵不利,权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喜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根据孙权传是成了赤壁战后孙权才攻的合肥。
  是不是陈寿记错了?后人对此有很多猜测,《孙盛异同》评曰:按吴志,刘备先破公军,然后权攻合肥,而此记云权先攻合肥,后有赤壁之事。二者不同,吴志为是。
  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三国志》的本纪是曹操,看《三国志》的人要想看时间,一定先看本纪,其他的传记一律向它看齐。本着这个原则,曹操本纪在时间上是绝对严格的,否则整部书的时间顺序就会很乱,《三国志》能被称作良史自然也具备这个条件。
  也就是,孙权在赤壁战前攻合肥是肯定的,虽然《孙权传》是在赤壁战后才说“权自率众围合肥”,但它的时间观念与曹操本纪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更何况后面还有一句“攻城逾月不能下”,说明其战斗持续的时间还不短,完全可以理解为是发生在赤壁战前,只是着重描写赤壁之战才放在后面来说。
  只是这样理解还有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张憙被派遣在《曹操传》和《孙权传》的记述又产生了矛盾。
  按《曹操传》则张憙是在赤壁战前被派,按《孙权传》是在之后。
  如果我们仍然按照《本纪》为尊来理解,那么陈寿关于这段记载就是失败的,因为孙权传的存在完全成了误导。
  可笔者并不这样认为。
  根据《三国志·蒋济传》:“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颇复疾疫。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遣主簿迎喜。三部使赍书语城中守将,一部得入城,二部为贼所得。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
  记载说:“遇疾疫……颇复疾疫”,则很可能是在瘟疫大规模爆发之后才派的张喜。
  而且,曹操在赤壁战前拥兵二十多万,而合肥这么紧要的地方竟然只派区区“单将千骑”来救,实在难以解释,除非是在赤壁败后曹操骑兵战马损失惨重,只有先派千骑支援。
  综上所述,孙权攻合肥确实是在赤壁战前,张喜被派遣救援则是在赤壁战后。这样理解则既可以说通《曹操本纪》,又能兼顾《孙权传》。
  而且没有解释不通的地方:
  首先,孙权攻合肥应该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很近的时间,甚至是同时,否则曹操不会在赤壁败后才派救兵。
  其次,曹操进军途经巴丘,败回时同样经过巴丘,与记载相符。
  另外,这就能解释《江表传》记载的那批“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剩余的吴军部队的动向。
  当然,如果您理解是陈寿老先生故意为自己的著作设下的一个谜团,或者是传抄过程中的误传,那也无不可。

回答(2):

纵观历史上出现的“赤壁说”,大体共有七种:蒲圻说、黄州说、钟祥说、江夏说、汉阳说、汉川说、嘉鱼说。其中,蒲圻说、黄州说最具代表性。
但是,真正发生赤壁之战的地点只能有一个,到底哪个是真实的历史呢?
一、主要的赤壁介绍
1、 蒲圻赤壁:今湖北赤壁市(原蒲圻市)与嘉鱼县之间,长江东南岸的赤壁山附近。一般被称为“武赤壁”。《元和郡县志》记载,也是目前公认的赤壁之战的地点。
2、 黄州赤壁:由于北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而被人们所熟悉,也被称为东坡赤壁。位于古城黄州西北汉川门外的赤鼻矶。一般被称为“文赤壁”。
3、 江夏赤壁:也即鄂州赤壁。今武汉市江夏区与嘉鱼县交界处的长江东南岸。出自《水经注》、《荆州记》,目今《辞海》,《中国历史地图集》持此说。
4、 汉阳赤壁:位于今武汉市蔡甸区汉水南岸之临嶂山,其南峰又称乌林峰,亦名赤壁。有《太平寰宇记》、《方舆纪要》 、《舆地记胜》、嘉靖《汉阳府志》有相关记载。
5、 汉川赤壁:在今汉川县西八十里处的赤壁山。
6、 嘉鱼赤壁:今嘉鱼县东北长江南岸,杨守敬的《水经注疏》持此观点。
7、 钟祥赤壁:今钟祥市西北六十里、汉水东岸,中山南口,碾盘溪左岸的赤壁崖。武汉大学历史教授石泉先生等持此说。

二、目前流行的看法:
《辞海》(1999年):山名,即今湖北武汉市赤矶山,与纱帽山隔江相对。一说即今蒲圻市西北赤壁山,北对洪湖市龙口镇的乌林矶。《辞海》“乌林”条载:“乌林,古地名。即今湖北省洪湖县(市)东北长江北岸乌林矶,东汉建安十三年赤壁战后,孙权与刘备联军大败曹操于此。”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谭其骧主编 地图出版社1982年):标注赤壁位于嘉鱼县的东北端(武汉江夏区西南端)长江东南岸。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香港商务印书馆1931年5月出版,1982年11月重印):乌林,在湖北嘉鱼县(现为赤壁市)西大江北岸。对岸为赤壁山。关羽谓鲁肃曰:“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即指赤壁之战也。
《辞源》(解放前商务印书馆编印):“赤壁,山名有三,皆在湖北境:(甲)在嘉鱼县东北江滨。《水经注》:‘江水右迳赤壁山’,即此,周瑜、刘备大破曹操军于此。(乙)在黄冈县城外,名赤鼻矶,苏轼游之,误以为周郎赤壁,有前后赤壁赋。(丙)在今武昌县东南七十里,又名赤矶,亦名赤圻。”
《三国史》(马植杰1993年):赤壁——今湖北蒲圻西一百二十里;
《三国志辞典》(张舜微1992年):赤壁——山名,今湖北蒲圻西北;
《中国历代军事战略》(中国军事史编写组2003年):赤壁——今湖北嘉鱼东北;
《中国历代战争年表》(中国军事史编写组2003年):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赤壁山;
《三国史》(张大可2003年):赤壁在今湖北蒲圻长江南岸;
《中国战争史》(武国卿1992年):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之赤矾山;

回答(3):

赤壁之战 战争日期 208年七月 - 208年十一月
地点 乌林(今湖北蒲圻西北)

回答(4):

湖北的赤壁
今湖北蒲圻西北
无论在哪都是在中国境内

回答(5):

应在湖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