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下水异常
地下水包括井水、泉水等。主要异常有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突升、突降、井孔变形、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等。人们总结了震前井水变化的谚语:
井水是个宝,地震有前兆。
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2、生物异常
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特别灵敏,它能比人类提前知道一些灾害事件的发生,例如海洋中水母能预报风暴,老鼠能事先躲避矿井崩塌或有害气体等等。至于在视觉、听觉、触觉、振动觉,平衡觉器官中,哪些起了主要作用,哪些又起了辅助判断作用,对不同的动物可能有所不同。伴随地震而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振动、电、磁、气象、水氡含量异常等),往往能使一些动物的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异常反应。如一个地区的重力发生变异,某些动物可能能过它的平衡器官感觉到;一种振动异常,某些动物的听觉器官也许能够察觉出来。地震前地下岩层早已在逐日缓慢活动,呈现出蠕动状态,而断层面之间又具有强大的磨擦力,于是有人认为在磨擦的断层面上会产生一种每秒钟仅几次至十多次、低于人的听觉所能感觉到的低频声波。人要在每秒20次以上的声波才能感觉到,而动物则不然。那些感觉十分灵敏的动物,在感触到这种声波时,便会惊恐万状,以致出现冬蛇出洞,鱼跃水面,猪牛跳圈,狗哭狼吼等异常现象。动物异常的种类很多,有大牲畜、家禽、穴居动物、冬眠动物、鱼类等等。
地震前动物反应 动物 异常表现
牛、马、驴、骡 惊慌不安、不进厩、不进食、乱闹乱叫、打群架、挣断缰绳逃跑、蹬地、刨地、行走中突然惊跑
猪 不进圈、不吃食、乱叫乱闹、拱圈、越圈外逃
羊 不进圈、不吃食、乱叫乱闹、越圈逃跑、闹圈
狗 狂吠不休、哭泣、嗅地扒地、咬人、乱跑乱闹、叼着狗崽搬家、警犬不听指令
猫 惊慌不安、叼着猫崽搬家上树
兔 不吃草、在窝内乱闹乱叫、惊逃出窝
鸭、鹅 白天不下水、晚上不进架、不吃食、紧跟主人、惊叫、高飞
鸡 不进架、撞架、在架内闹、上树
鸽 不进巢、栖于屋外、突然惊起倾巢而飞
鼠 白天成群出洞,像醉酒似的发呆、不怕人、惊恐乱窜、叼着小鼠搬家
蛇 冬眠蛇出洞在雪地里冻僵、冻死,数量增加,集聚一团
鱼 成群漂浮、狂游、跳出水面、缸养的鱼乱跳,头尾碰出血,跳出缸外,发出叫声、呆滞、死亡
蟾蜍(癞蛤蟆) 成群出洞,甚至跑到大街小巷
动物反常的情形,人们也有几句顺口溜总结得好:
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
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家家户户都观察,发现异常快报告。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在震前也有异常反应,如不适季节的发芽、开花、结果或大面积枯萎与异常繁茂等
地光是指大地震时人们用肉眼观察到的天空发光的现象。地光在文献中有不少记载。1965~1967年,日本松代地震群期间,就留下难得的地光照片。中国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和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震前的地光现象非常突出。地光出现的时间大多与地震同时,但也有在震前几小时和震后短时间内看到的。其形状有带状光、闪光、柱状光、片状光等。颜色也是多种多样的。低空大气中出现的片状光、弧状光和带状光等多为青白色,地面上冒出的火球、火团则多为红色。关于地光的成因说法不一,尚无定论。一般认为,震前低空大气的发光是一种气体放电现象。有的认为岩石中石英晶体的压电效应能产生强电场;有的认为地下水流动能产生高电压。有人认为,火球式的地光是地下逸出的天然气在近地表处的爆发式点燃。
由地震引起的发光现象,称之为地光。地震发生前为什么会产生地光呢?研究结果表明,当地震快发生时,由于地下岩石发生破裂、错断,岩石间产生相对摩擦滑动等而产生一种电磁效应作用,从而造成一个较大范围的放电现象,并沿着断裂缝隙通向大气层,在低空引起大气电离和发光现象。
一般情况下,地光大都在地震发生前几分钟到数小时出现,也有少数地震后出现的。地光的颜色有多种多样,有白里发蓝的、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也有的是黄色和绿色的,其中以白里发蓝的为多,有点象电焊火光那种样子。地光在空中持续的时间一般为几秒到数分钟之间。在夜间,即使离地光出现地点较远的地方,也是能够看得清楚的。地光在地表上空的高度一般为几米到几十米不等,其表现形式因地震类型和地点不同,在空中的几何形状也不尽相同,有的以条带状在空中出现,有的以圆弧状出现,也有的以火柱状出现,还有的以一连串火球状出现,形似信号弹升向天空。
一般情况下,小地震不易引起地光现象,只有那些比较大的地震才可引起地光现象。由于一次大地震影响范围很大,因此,当有地光发生时,即使人们离地光发生处较远,也是可以看得到它的。例如唐山地震时,居住北京地区的人就曾看到过唐山地震引起的地光。
地光的来临,往往预示着大震很快就要发生了,如果此时能够迅速果断地采取一些避震措施,是有可能躲开地震灾害的。例如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前,一列从大连开往北京的客车,在行驶途中司机突然发现列车前方有大片紫红色的耀眼亮光,司机马上联想到可能是地光,于是采取措施,紧急停车,列车刚刚停稳,大地震就发生了,从而避免了一场车翻人亡的重大事故。
应当指出,有时雷电和施工现场在夜间常常会造成电弧光现象,因此,不能盲目地把一切“闪光”现象都归结为地光,否则,就会引起不必要的慌乱,带来不应有的麻烦。
地光是强地震前后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地光闪耀的同时,往往伴随着轰隆隆的地声。地光形形色色的形态,归结起来可分为闪电状、朦胧弥漫状(片状)、条带状、柱状、探照灯状、散射状和火球状等等。就光的颜色来说,有红、橙、黄、绿、蓝等,但以蓝色和红色较多,黄色次之。一般地说,片状光、带状光,以蓝色居多;而火球、火团、火焰、火柱多为红色、红黄色和白色。不过,这不是绝对的,有时地光的颜色还随时间变化。
这些形态中与UFO最为近似的是火球现象。我国黄录基、邓汉增在研究火球时认为应区分两种类型:A型火球,通常在地震前不久和震时发生。它们主要出现在震中区,没有明显的分布规律,也看不到来自地下的通道,总是突然出现在空中。球体大小不等,一般直径二三十厘米,红色居多,间有蓝色、白色,移动迅速,有时带有响声,同时可见到其他形态的地光。B型火球,是信号弹式或流星式的球状光体,发震前后都有,出现的范围也较广,但与一定的地质构造及地理条件有关,常直接从地面裂缝、冒水孔、河沟等处升起。上升高度一般为一二十米。球体大小较悬殊,小如鸡蛋,大如脸盆。颜色以红色居多,绿色次之,再次是白色或蓝白色。它们的移动速度较A型为快。有时随风飘忽不定,也常伴有响声,并往往带有一股难闻的气味,如硫磺味等。严重时,可灼伤人畜。
可见,火球具有随风摇曳和只能上升、无磁场干扰的特征,它与UFO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它的发光现象及有硫磺味产生等一些特征又与人们遭遇的UFO有相同之处。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地光现象已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特别是近代,它更是地震工作者苦心研究的对象。
早在1961年,日本学者安井丰等在研究地光时,就注意到了大气电场的问题,后来他陆续研究了日本、美国等地的地震发光现象,于1972年提出了"地光现象是地震时剧烈的低层大气振荡"的看法。他认为:在地震区常会有以氧为主要成份的放射性物质,被从地里"抖"到大气中。特别在含有较多放射性物质当中、酸性岩石分布区和断层附近,大气中的氡含量将有显著提高(这一点已为实测结果证明),这也将使大气离子化增强,导电率增加。如果这时地面存在一个天然电场(这个电场可以由压电效应产生),那末就会发生向空中的大规模放电,使地光闪烁起来。大面积放电和氡蜕变时放出的射线都有可能激发荧光,使日光灯管闪亮。
另外,也有人用压电效应理论来解释地光。物理学的实验发现,许多晶体在受到挤压拉伸时,会在两个平面上产生相反的电荷,称为"压电效应"。压电石英就是一种具有压电效应的晶体。如果沿着石英晶体的垂直轴切制一个薄片,并沿薄片厚度的方向施加一定压力,这时薄片的两个受压面将产生不同的电荷,且电荷的密度与压力成正比。
美国的科学工作者为揭开地光之谜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已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据报道,他们在实验室里对圆柱的花岗岩、玄武岩、煤、大理石等多种试样进行压缩破裂实验时发现,当压力足够大时,这些试样会爆炸性地碎裂,并在几毫秒内释放出一股电子流。正是这股电子流,激发周围的气体分子,使它们发出微弱的光亮。芬克尔斯坦和波威尔认为,当石英在地壳岩层中作有规律排列时,如果沿长轴排列的石英晶体的总长度,相当于地震波的波长时,就会产生地震等压电效应。若地震压力的压强为30-300帕,就有可能产生500-50000伏/平方厘米的平均电场,这个电场足以引起闪电那样的低空放电现象,产生地光。
众所周知,石英是地壳中分布最广的矿物之一。这些地光乃至"佛灯"和"鬼火"是否都与石英释放的电子流有关,以及这些地光是石英受压后释放的电子流,还是其他原因使其抛射电子流的,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资料:http://it.sohu.com/20051216/n241000539.shtml
动物的反常:狗乱叫、鸡乱跳、老鼠乱窜、牛羊不进圈等等;地下水反常:井水忽高忽低,冒泡等等;电磁反常:强光、闪电、地光等等……
如果能知道地震还会死那么多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