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华北地区春旱形成的原因?

2025-05-19 11:04:57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北地区春季升温快,降水少因为华北的降水主要依靠来自于太平洋的东季风带来的水汽形成降水,但东季风在春季主要影响的是华南地区,东季风还没有影响到华北地区,所以华北地区降水少,蒸发量大,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并且华北地区工业发达尤其是重工业,工业发展需水量大,自然用水量也就多,华北的人口多,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这三个用水大户加起来,华北地区的原本就不多的水资源就更少了,这就是华北春旱形成的原因

回答(2):

东北地区冬季降水量远比华北地区丰富。春节的冰雪融水可以浇灌土地,保墒。而华北地区冬季降水量降水,春节气温回升明显,降水量不足,大风日数多,加速了水分的挥发。

回答(3):

西伯利亚常年有冷空气进入我过境内

回答(4):

冬季降雪偏少。降雪对天气条件的要求很高,除了有冷空气外,还得有适当的水汽输送和地面温度等,2008年冬天冷空气比较活跃(只是活跃),但没有水汽输送相配合,就光刮风不下雪。冬季风最直接的表现是寒冷、干燥、风大,其持续的效应便是水汽蒸发量大、空气越来越干燥。
华北冬季降水主要的水汽源地来自渤海,即回流。这种回流需要适当的偏东风支持,同时还需要有天气系统来提供降雪的动力机制。而华北通常受冬季风控制,缺少东风回流条件配合。出现降雪需要有足够的水汽,如果水汽不足的话,最多只会使得天空云量增加,而不会有降雪产生。还有水汽来自孟加拉湾一带的暖湿气流,而过去的这个冬季暖湿气流不旺盛,且很难长途传输到华北地区,致使冷暖空气难以有效汇合,冬季降水偏少在所难免。

从气象科学的角度讲,干旱的第一个原因是,这个冬季冷空气势力比较弱。中高纬度纬向环流盛行,而偏北的经向气流较弱,很难将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带入中国,这是一个原因。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这个冬季暖湿气流也偏弱,影响中国冬季降水的一个重要天气系统“南支槽”比较弱。“南支槽”活动有明显的季节性,与冷暖空气的活跃程度有关,“南支槽”东移就会影响我国的冬季降水。这与2008年初造成南方大面积冰雪灾害的情况正好相反。那时“南支槽”发生频率很高,而且维持时间长,不断输送大量暖湿空气到我国大陆。
另外,这个冬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往年比偏东偏弱,这对向大陆地区输送暖湿气流也很不利。总的来说,这个冬季冷暖空气的配合很不好,相互作用很弱,是造成降水较少的主要原因。这个冬天先后有几次寒潮天气,但只是大风降温,几乎没有降雪,就是暖湿气流比较弱的缘故。

2008年12月到今春,青藏高原也发生了干旱,气温较常年明显偏高,同时500百帕高度场也偏高(即500百帕等压面。在气象台预报中,一般分析850百帕、700百帕、500百帕3个等压面形势图。850百帕的高度大约1500米,代表高空大气低层的状况。700百帕等压面高度大约3000米,反映对流层中下层情况。500百帕等压面高度大约5500米,相当于对流层的中层,反映对流层中高层大气的状况。热力作用显著可导致高度场偏高,而高度场偏高的地区对应的压力也偏高),超过平均值。2008年初我国出现冰雪灾害、降水明显时,“南支槽”非常活跃。而在当时,青藏高原地区500百帕高度场偏低。可以看到青藏高原的热力和动力作用对“南支槽”的形成会产生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