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出自哪部经书

A.金刚经 B.楞伽经 C.心经 D.华严经
2025-05-08 18:55:17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世界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出自《楞伽经》。
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
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
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远离于断常,世间恒如梦。
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焰。
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
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
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
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
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
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净。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亦称《入楞伽经》、《大乘入楞伽经》。其译名分别出自南朝宋元嘉二入楞伽经十年(443年)的求那跋陀罗、北魏的菩提流支、唐代于阗(今新疆和田)僧人实叉难陀。
  各译为四卷本、十卷本、七卷本。由于求那跋陀罗的译本最早,更接近本经的原始义,因此流传广、影响大。

回答(2):

B楞伽经《楞伽经》,或《入楞伽经》,佛教经典。全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Lankāvatārasūtra)。Lanka 是斯里兰卡岛的古名,Avatāra 意为“入”、“降临”或“下凡”。意为释迦牟尼佛降临楞伽岛所说之经。梵文原本系印度笈多王朝时期出现的中期大乘佛典之一,与《解深密经》同为论述唯识思想的重要经典。此经一般认为在无著以后结集而成。它与偏重于信仰并具有浓重文学色彩的初期大乘经典不同,偏重于理论的研究和哲学的阐释。《楞迦经》出现后,很快就传入了中国,最早的译本是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求那跋陀罗的译本(即《楞伽阿跋多罗宝经》4卷)。以后还有北魏菩提流支的译本《入楞伽经》10卷,实叉难陀的译本《大乘入楞伽经》7卷。此外,还有藏译本和日本南条文雄校刊的梵本。藏译本与梵本最接近。在汉译各本中,实叉难陀的译本与梵本比较接近。求那跋陀罗的译本最能表现此经的原始形态,流行也最广。

回答(3):

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生灭当体无生灭可得,即世间当体无世间可得。如来正智,非有非无,不落二边;著有、即增益谤,落空、即损减谤,皆不契于中道
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一切法如幻而遍计非有故,不得谓有;一切法如幻而圆成非空故,不得谓无。
远离于断常,世间恒如梦,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一切世间种种妄想分别,种种依正果报,皆是众生如梦之心之所显现。八识恒转,犹如瀑流;以刹那生灭故不得谓常,现起相续故不得谓断。
离心意识证取心物同体的如来实相

回答(4):

A金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