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社会是如何变迁的?

2025-05-17 04:33:5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战国时期是春秋以来社会大变革的继续,中国社会奴隶制的瓦解在春秋时期完成,封建制社会体制的建立,则在战国时期逐渐实现。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变革与政治上的竞争环境,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第一,各国封建政权的建立,使各国的封建主阶级开始形成和积累了封建统治经验,为中国封建政治理论的丰富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之际,随着地主经济的发展,地主阶级的阶级力量逐渐强大起来,他们在奴隶制崩溃之势已成定局的情况下,利用奴隶和平民的反抗,同奴隶主贵族展开了争夺政权的斗争。由于各国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大体上韩赵魏三家分晋,自立为诸侯,以及田氏代齐,标志着地方封建政权开始确立。楚、秦等国的地主阶级也借助内外革命形势的压力,先后取得了政权。各国的封建主在斗争和统治实践中形成和积累了大量封建统治经验。

第二,经济上,战国时期二百多年的发展中,封建的经济基础进一步得到确立和巩固,并且封建的生产关系逐渐壮大发展。

自春秋中叶实行“初税亩”以来,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由于得到国家法律的确认,而有了显著的发展。至战国,封建经济在整个社会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土地买卖的现象也由于土地私有权的进一步确立而开始增多。占有大量土地的地主阶级,采取地租的形式来剥削其直接控制下的农民。尤其是“废井田,开仟陌”政策的推行,促进了封建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

由于封建的生产关系适合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此地主阶级政权确立以后,通过巩固和保护新形成的封建经济基础,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无论是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趋势。

第三,政治与经济的变革促进了文化领域的繁荣。

战国时期,先后取得政权的各诸侯国,纷纷实行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借以确立与完善封建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为适应这种政治需要,各诸侯国的国君或贵族“养士”成风,竟相招揽人才。有的立即委以重任,主持变法;有的给以厚禄,留以备用;有的设置学官,发展学术研究。因此“士”阶层得以更多的发挥才智的机会,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作为现实社会关系的反映,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也在社会变革中完成了革命。中国的封建法制以春秋以来的法律观念与法律制度的变革为基础,为适应封建经济的发展,组织封建政治建设,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理论与具体制度,为以后封建法制的进一步完善积累了经验。尤其是李悝的《法经》,以及商鞅在秦国的变法,直接构成了中国早期封建法制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