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与后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官修的《农桑辑要》、王祯的《农书》以及清代官修的《授时通考》,并称为我国的“五大农书”,而它是篇幅最长、内容最丰富的农业书籍。
徐光启像《农政全书》的作者是明末杰出的科学家、农学家徐光启。他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开始撰写,完成刊行的时间是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直到徐光启逝世时,这部书才完成,是其心血之作。
《农政全书》共70多万字,60卷,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和荒政12目,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当时农业生产的经验,较好地概括了我国几千年传统农业的特点,为后世农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是一部记录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著作,在国际科学著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天工开物》的作者是是明朝的宋应星。这部书是他在任江西汾宜县教谕时编撰完成的。首次刊行时间为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明朝末年第二次刊印。
《天工开物》分上、中、下三编,各18个类目,每类为1卷,涵盖了染色、粮食加工、谷类、制陶、造纸等中国古代工农业生产诸部门的生产技术,在书中配有120多幅插图,将古代各种器物的结构、形态、原理以及各种工艺的生产过程和工序直观而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天工开物》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经验的记录和总结,并真实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工艺技术水平。
3.地雷和水雷的使用
地雷是设置于地下或地面的爆炸性火器,杀伤力很大。中国早在明朝初年便开始使用地雷,并将其引入战争中。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戚继光应用“钢轮发火”装置地雷,从而提高了地雷发火时机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地雷有十几种,制作的原料有铁、石、陶或瓷等。布设方式有单发地雷,也有“子母雷”等。
水雷和地雷的原理相同,惟一不同的是水雷是布设在水中的爆炸武器。在明代,水雷主要有水底龙王炮、混江龙、水底雷和济雷4种,其中最早出现的是水底雷。
4.火箭载人飞行的实验
在以前用弓弩发射火箭的基础上,明代有人发明了以火药为动力的火箭,即利用火箭燃烧向后喷射气体的反作用力进行发射。明代发明的火箭有单级和多级火箭,种类繁多,单级火箭有飞刀箭、飞枪箭等单发箭和百虎齐奔箭、一窝蜂等多发箭。
在火箭被广泛运用的基础上,明人万虎进行了火箭载人飞行实验。他把自己捆在椅子前面,在坐椅后装了40多个当时最大的火箭,两手又分别持一个风筝,希望能加强上升的力量。这次试验以失败告终,但万虎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来飞行的人。
5.《崇祯历书》
万历年以后,明皇帝批准了礼部的改历方案,任命徐光启督修历法,设立历局。《崇祯历书》就是徐光启等人编撰完成的一部新的历法书籍。
《崇祯历书》的编撰工作历时5年,完成于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它采用西方天文学的方法和成就,以欧洲天文学的体系为基础,将中国沿用多年的历制进行了改造。此后,西历在中国开始实行。
《崇祯历书》共137卷,分节次6目和基本5目。其中后5目为关于天文用表的法数、天文学计算中必备的数学知识法算、测量仪器和计算工具法器,以及中西度量单位换算法等有关天文学理论的知识。这一部分在全书中的篇幅最大,共40卷。此外,书中对世界著名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托勒密、开普勒的天文学著作进行了介绍。
6.朱载埔的十二平均律和异径管律
明代末年,朱载埔创立了十二平均律和异径管律,使中国的律学有了很大发展,彻底解决了自先秦以来探索十二旋宫问题的所有矛盾。
朱载埔是明代的乐律学家和历算家。他的十二平均律(又称新法密率)解决了古代乐律研究中“黄钟不能还原”的问题,也使任何调音上的音阶各级之间达到了音程关系的完全一致。他的异径管律认为不仅不同律管管径无法一致,即使是同一律管,其左右两部分管径也难以一致,据此,他还提出了管口校正的新途径。
他的上述两项成就是16世纪声学的重大成就之一,对世界律学史和声学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7.李时珍编撰《本草纲目》
李时珍(1518~1593年),字东壁,号濒湖,晚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蕲春)人,出生于医学世家。李时珍34岁时候开始着手编撰《本草纲目》,历时27年,终将这部集本草学之大成的巨著完成。
《本草纲目》共52卷,内容极为丰富,包含了动物、植物、矿物等各方面的内容,可谓是关于自然知识的博物学著作。这本书还有1109幅附图、11096首方剂歌诀,对16世纪之前的中药研究成果作了全面的总结,同时还详细地介绍了各种中药的制法和栽培方法,并一一写明其药用价值。《本草纲目》共介绍了1094种植物药材和444种动物药材。
李时珍像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