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伦理道德的价值观崇尚尊老爱幼、长幼有序,新一代青年特别是在接受中西方文化交融下成长的一代,他们价值取向中的核心源头是公平与平等,他们在判断事物时习惯把“公平不公平”作为先决条件。代际价值观的冲突,包括其后引发的多方评价,是社会价值取向多元的体现,也是社会几代人利益博弈的“共享”结果。
对于“美德”的误读和滥用
关爱他人并非只是单向的“尊老”,相互尊重相互体谅,才是传统美德的精髓所在。除了传统的“老弱病残孕”,劳累加班的白领、身体突发不适的人群也需要在座位上休憩,因而单纯地认为只要老年人就要让座,则是极为主观的臆断。让座是一种美德,但仅仅因为不让座没能彰显助人的美德,就对不让座的行为进行舆论谴责,这是将权利与义务混淆,更是滥用道德,也正是这种对道德的滥用,才导致部分人认为“别人让座天经地义”、“我是弱势群体,我就该得到座位”。
以“道德”的名义实施不道德的行为
对于道德感不如自己的人,我们只能警惕,不应对其进行公审或使用暴力。而现实中比较可悲的是,当别人做的稍有不好,有些人就会挥舞着“道德的大棒”严厉呵斥,甚至大打出手。看上去,打人者或者骂人者的目的是为了拯救道德,为了正义。然而熟不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只不过是将道德踩在脚下,为了拯救道德而采取的暴力是对道德的损害更大。
问题本质
公交车上的让座冲突引发的悲剧,背后是美德的窘境。一方面,我们对于美德的缺失十分痛心,期待改观;另一方面,我们却因浮躁,难以形成耐心,也难以从自身做起,甚至以美德的名义破坏美德。
理性对待
让座不应“道德绑架”
“该不该让座”其实没有标准答案。让座是美德,不让座是权利,让座与否,各人有各人的特殊情况,更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让座与否是一个道德选择,任何人不得强行要求,更不能用道德大棒去打压他人的合法权益。让座是非强制性行为,法律也从未规定某某必须给某某让座的条款,公德意识告诉我们,道德范畴的事情一般只能通过道德之力来解决。
提倡文明的对话方式
让座与否,都该在一种文明的话语体系中进行友好地协商,当我们与他人产生权利冲突时,必须学会用文明话语表达权利焦虑。对青年人来说,对老人多一些理解,就是为后来者做表率,建设一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生活氛围;对老年人来说,和青年人多一些沟通,就能少一些猜忌,建设一个城市的共同生活空间。
明确社会公约规范
是否应该让座有个最简单的判断标准,那便是所在城市的公共交通乘坐规范。不少城市在设计公交车乘坐规范时,都特别注重保障老弱病残等“有需要的人”的权益。比如《北京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规定“乘客应自觉为老、幼、病、残、孕、怀抱婴儿者或者其他有需要的人士让座和提供方便”。相比法律,这样的公约和守则尽管约束力不太强,却可以视为一种乘客与运输方的契约。公交车“照顾专座”标志的设立,同样也是提醒乘客这种契约的存在。
道德模范从自身做起
多做“让座主角”,少当“让座指导”,文明重在自律,让座无须“点名”。如面对不愿意主动让座的人时,我们不道德绑架、不强迫要求、不暴力解决,以身作则,从我做起,树立榜样;在面对弱势群体时,我们不做冷漠的旁观者,主动施以援手,感化他人,持之以恒,积少成多,个人的美德就会逐渐提升至社会的公德。
适用范围
当面试题目涉及不文明行为、面对不文明我们应有的做法等相关主题,可以借鉴材料中的观点。
如对于社会上一些以不文明的行为抵制不文明的现象,让你谈谈看法:
社会上一些不文明现象的存在,体现出部分人违背社会公德的现实。主要原因在于个别人素质低下,思想意识不高,并没有意识到自身的行为会给他人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如随地吐痰、随手乱扔垃圾等;但是用一种本身就不算文明的行为去制止别人的不文明,也是不恰当的,这也是对于道德和文明的一种误读。
如题干涉及面对不文明的现象应该怎么办:
对于不文明的现象,一方面,我们首先应该从自身做起,从自己的言行中就杜绝不文明,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也应主动站出来制止,用礼貌的语言提醒对方的不文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