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990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被解除武装,联合国勒令德国不得重建任何武装部队,只能保留小规模的国境防卫队及扫雷艇部队作为防卫之用,德国的国防由四个占领国美国、英国、法国及苏联的部队共同负责。
然而朝鲜战争后,随着东西方两边阵营的关系开始紧张,各国对德国的非军事化政策有所改变。1949年德国分裂为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苏联更让东德秘密重新建军,因此美英法三国便开始考虑解除对德国的军事禁令。1950年,西德第一任总理康拉德·阿登纳在莱茵兰-普法尔茨召集前国防军的高级将领商讨创建全新西德军队的事宜,讨论确定了新军队的基本构思。后来,自由民主党出身的前将领哈索·冯·曼陀菲尔提议把新建的军队命名为“联邦国防军”(德语:Bundeswehr),获得德国联邦议院确认。
1955年11月12日,联邦国防军正式建立,该天是普鲁士将领沙恩霍斯特(Gerhard von Scharnhorst)诞辰二百周年。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的修正案后,1955年西德正式加入北约,1956年开始推行全国征兵制,年届十八至四十五岁的全国男性必须义务服兵役。
冷战期间,联邦国防军成为北约在中欧的防卫主力。当时的联邦国防军拥有四十九万五千人的兵力,以及十七万的非现役的文职人员。陆军三个军团由十三个师所组成,坦克及装甲运兵车亦经过武装;空军大部份的战斗机成为北约联合防空军(NATINAD)的一部份;海军则在北海及波罗的海进行巡逻。 (1990年-现今)
1990年两德统一后,美英法苏四国与西德政府签署《德国最终解决条约》(英语:Treaty on the Final Settlement with Respect to Germany,德语又称:Zwei-plus-Vier-Vertrag即“二加四条约”),联邦国防军削减三十七万人,前东德的国家人民军解散,其中大约五万人并入联邦国防军。在这五万人当中,很多都因为役期届满而离开,而国家人民军的军官则继续日常任务。
此外,很多联邦国防军用不着的东德军备都被废弃拆除,或是卖去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及印尼等国,国家人民军拥有的装甲运兵车则悉数售予土耳其。
今天的联邦国防军主要参加一些联合国实行的国际维持和平任务、人道救援任务及北约的军事行动。2000年以后,联邦国防军改制,增加了联合后勤总部(德语:Streitkräftebasis)及联合医疗部队(德语:Zentraler Sanitätsdienst),以统合三军的后勤支援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