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中鲁肃为何要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中鲁肃为何要拜蒙母,结友而别?
2025-05-17 13:18:00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北宋司马光的《孙权劝学》中,鲁肃拜蒙母,与吕蒙结友而别的原因有:

1、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从侧面衬托吕蒙才略非同寻常,表明他进步之快,从而表达“开卷有益”的中心。

2、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

3、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

扩展资料:

原文:

《孙权劝学》(节选)作者:司马光

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释义:

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赏析:

该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释义:于是就开始学习)”。孙权劝学,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释义:当权掌管政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释义:不可以不学习)”。

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释义:于是就开始学习)”。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释义: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释义: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

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吕蒙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只要肯学习就会有长进,突出了学习重要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权劝学

回答(2):

  1、原因
  有两种原因①拜蒙母是一种尊重;②吕蒙为吕蒙的才华而震惊,因此对吕蒙的母亲也心生敬畏,因此拜蒙母。
  2、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浏览,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经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诗文,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以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阿蒙了!”吕蒙说:“和有学问的人分别几天,就擦亮眼睛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4、简析
  文章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吕蒙的进步之大,孙权的循循善诱,鲁肃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体,足显作者的文笔功架之深厚。

回答(3):

古人结友有“志同道合”之说,鲁与吕二人同事于孙权可谓志同。再次是,吕虽为武将,但是他后期通过学习,就是《孙权劝学》,习得兵法在身有一定的政治思想,能够与鲁谈得来,这就使得二人的友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由原来的相交,上升到如今的相知,故二人结友是很合情合理的了

回答(4):

拜蒙母是一种尊重,结友而别,是鲁肃爱才,与蒙交友

回答(5):

古代结友本来就要拜见长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