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个教科书式的回答:
央行货币政策条件的最终目标
1、稳定物价:通过实施货币政策,使物价水平保持稳定,防止通胀和通缩。
2、充分就业:通过实施货币政策,减少非自愿失业。
3、经济增长: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保持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保持基本持平,即略有顺差或略有逆差状态。
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矛盾
1、稳定物价和充分就业之间有矛盾。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此消彼长(菲利普斯曲线;奥肯定律)。
2、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矛盾,经济增长高时,通货膨胀往往也较高。
3、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常常有矛盾,能够刺激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往往会恶化国际收支状况。
附:央行一般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是以下三种:
1、存款准备金率,这个决定了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或者说决定了基础货币的货币乘数。通过控制商行贷出的资金影响货币供应量。
2、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是央行通过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和市场利率,一般来说,再贴现率会直接影响银行同业拆借利率。
3、公开市场业务,这是现代央行,也是发达国家央行依赖最大的工具。央行在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借以回笼货币或投放基础货币,控制货币供应量,影响市场利率。
如果一国面临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那么需要紧缩银根,具体的来说,可以采取减少基础货币供应(公开市场出售国债,回收货币),或者降低货币乘数(提高存款利率;提高商行票据贴现率;提高准备金率)
调高利率,调高存款准备金率,抑制通胀。
宏观政策目标:保持经济增长,维持物价稳定,平衡国际收支,充分就业。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如果通胀较为严重,可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来进行调控。1,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出售国债,收回货币。2,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减少银行的放贷,降低市场流动性。3,提高贴现或再贴现率,增大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4,直接提高利率,也就是加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