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车沿贺兰山东麓自南向北行驶,踏上贺兰山口的洪积扇,攀缘沟口的大峡谷,随处可见刻在光秃秃岩石上的动物千姿百态,人面头像千奇百怪,栩栩如生。在岩画相对集中的一片片被洪水冲积成扇形的区域,那方圆不足5平方公里的地方,几乎每隔二三米,就有一块块刻在岩石上的岩画扑面而来,令人留连忘返,浮想联翩。这些享誉国内外的宁夏贺兰山岩画,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丰富了世界艺术史,成为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然而,星移斗转,岁月匆匆,烈日、狂风、漫天的沙尘,伴着那人为的侵害,使贺兰山岩画面临着险境。 位于宁夏平原西北部,距银川市50公里的贺兰山,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界山,也是古代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生存与生活的交界之地。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的足迹。 在绵延250公里的贺兰山东麓,自北向南二十多个山口内的悬崖峭壁上和山口外洪积扇的山地草原上,分布着数以万计的岩画作品,原始先民契而不舍地将史前游牧民族狩猎、放牧、争战、祭祀、娱乐、交媾等生活场景,磨刻在亘古不变的岩石上,成为现代人回望过去的“刻在石头上的史诗”。 贺兰山岩画自发现以来,就始终处于被破坏的状态。 岩画专家分析认为,贺兰山岩画除了长期风蚀、日晒、雨淋,造成石面剥蚀脱落及山洪冲积等自然力的破坏之外,人为破坏是最主要的因素。 据了解,贺兰山岩画群在没有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前,被当地群众分别于1979年、1983年和1998年三次在沟口南侧的山脚下炸石修渠,凡是水渠所经之处,刻有古代岩画的石崖与石块便荡然无存。 面对那些历经数千年风霜洗礼的神秘图案,活着的人们除了惊叹它的神奇,如何保护这些先民们为人类留下的文化遗产,也就成了普遍关注的话题。 其实,贺兰山岩画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始于2000年7月成立的银川市贺兰山岩画管理处。2000年7月,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决定,贺兰山岩画的密集区贺兰口由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交由银川市管理。至此,银川市境内的贺兰山东麓各山口的岩画开始有了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对贺兰口沟口内外的环境进行整治,设置了保护栏,再现了沟口内与岩画遗产相协调的原始、古朴的自然风貌。 贺兰山岩画,你的神奇,预示着你的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