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不同阶段,二者既有质的区别,又有紧密联系。1、二者的区别:(1)二者与认识对象的联系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感觉器官与对象发生实际的接触后产生的,它与认识对象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具有直接性;理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后而获得的,它与认识对象的联系是间接的,具有间接性。(2)二者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方式不同。感性认识通过感觉器官与认识的对象接触,形成关于对象的生动的、直接的形象,它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形象性;理性认识通过抽象思维,从现象中揭示出事物本质,从偶然性中揭示出必然性,以抽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抽象性。(3)二者反映对象的深度、层次不同。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征、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正因为二者有着质的不同,所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一次质的飞跃。2、二者的联系:(1)理性认识信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如果把人脑比喻为一个“加工厂”,把理性认识比作成品的话,那感性认识就是“原材料”或“半成品”,没有“原材料”或“半成品”,就无法生产出成品。所以,没有感性认识,就不会产生理性认识。理性的东西之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认识,否则,理性认识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能是主观自生的东西。坚持理性认识信赖于感性认识,也就坚持了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2)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由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感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而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目的在于用获得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深刻地反映事物,才能揭示和抓住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正确的理性认识才能对人们的实践产生巨大的指导、推动和促进作用。因此,必须使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坚持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就坚持了认识论中的辩证法。(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在现实的、具体的认识过程中,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二者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交织在在一起的。(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无论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归根到底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最终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辨证统一的。 (1)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为理性认识。(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感性认识中包含有理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也包含着感性认识。(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辨证统一的,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就会犯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违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辨证统一的原理。教条主义者往往片面夸大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把书本知识当作僵死的教条生搬硬套,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经验主义者往往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科学理论,把局部的或个人的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在认识和解决问题时。总是局限于自己的狭隘经验,犯了类似经验论的错误。我们应努力防止和纠正这两种片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