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英文为Game Theory, 是使用严谨的数学模型研究现实世界中冲突对抗条件下最优决策问题的理论,又称作对策论。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 博弈论原理就在中国得到运用——“田忌赛马”。
作为一门正式学科,博弈论是在20世纪40年代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般认为,博弈理论开始于1944年由冯•诺依曼(Von Neumann)和摩根斯坦恩(Morgenstern)合作的《博弈论和经济行为》。(The 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一书的出版。合作型博弈在20世纪50年代达到了巅峰期,然而,它过于抽象,实用性不强,其局限性日益暴露出来,同时非合作博弈也开始创立。纳什(Nash)在1950年和1951年发表了两篇关于非合作博弈的重要文章,塔克(Tucker)与1950年定义了“囚徒困境” (Prisoner’s Dilemma)。他们两个著作基本上奠定了现代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石。到了60年代后,泽尔腾( Selten)将纳什均衡的概念引入了动态分析,提出了“精练纳什均衡”概念;海萨尼(Harsanyi)则把不完全信息引入博弈论的研究。80年代后出现的比较有影响的人物包括克瑞普斯(Kreps)和威尔逊(Wilson),他们在1982年合作发表了关于动态不完全信息博弈的重要文章。最近几十年,经济学经历了一场“博弈论革命”,引入博弈论的概念和方法改造经济学的思维,推进经济学的研究。
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3位博弈论专家:纳什、泽尔腾和海萨尼。可以看作是一个标志,这也激发了人们了解博弈论的热情. 博弈论作为现代经济学的前沿领域,已成为占据主流地位的基本分析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