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的故事在中国早已经是妇孺皆知,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君臣关系更是后来君臣效仿的楷模,但事实是不是如此呢?据史料显示,他们之间的关系未必如此。
从三顾茅庐到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并非第一人,在夺取西川的战争中,刘备只是让诸葛亮守住荆州,以庞统、法正作为主要谋士,辅佐自己西取巴蜀,后来才调诸葛亮率兵入川。
夺取汉中的战争中,法正为谋士,诸葛亮却只是留在后方做点儿后勤工作而已,在此战役中,诸葛亮并没有起到多大的参谋作用,刘备进位汉中王时,法正的排名也在诸葛亮之前。
关羽失荆州后,刘备举兵伐吴,也没有把诸葛亮带在身边,而且刘备并没有理会诸葛亮的意见,蜀军被火烧连营、一败涂地之后,诸葛亮感叹地说道:“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从话语中足以见得刘备对法正才算称得上是言听计从。
因为刘备和诸葛亮在战略思想上有分歧,诸葛亮始终坚持自己在《隆中对》中的基本战略方针,但刘备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机会主义者,他缺乏一定的战略思想,只想割据一方,能够称王称帝足矣,对诸葛亮的联吴想法不太重视,以致发生了夷陵之战。刘备对诸葛亮不是很信任,诸葛亮的亲哥哥诸葛瑾在吴国身居要职,并且作为吴国的使臣来讨过荆州,面对这种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刘备在任用人才时,也不会忽视掉的吧?
白帝托孤,刘备允诺诸葛亮可以取刘禅而代之,应该说也只能是一种无奈之举罢了,在刘备去世的前后阶段,蜀中益州的土著和刘备所带入蜀的荆、襄旧部间的矛盾已经非常尖锐,后主刘禅又是平庸之主,很难处理好蜀国大臣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刘备最为信任的法正、庞统都已死,刘备所能够依赖的人就只有诸葛亮一人了,而且当时刘备白帝托孤的对象,并非只有诸葛亮一人,他还让益州大族李严同受遗诏。
刘备面临的不是挑选谁为“辅命大臣”的问题,而是如何让这个人尽心选辅助幼儿、延续政权的问题。刘备最终还是选择了诸葛亮为头号辅命大臣,而是让李严“同为辅命大臣”,“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三国演义》说是为了感激刘备的“三顾之恩”。其实,这种解释出自诸葛亮本人。
虽然不是最信任个人,但是诸葛亮足智多谋,足够忠心。
毕竟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刘备都看在眼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