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提琴的历史

请问中提琴的历史和发源地在哪。谢谢。
2025-05-17 14:25:47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中提琴在历史上一直不大受重视,即使像贝多芬这样善于开发乐器独特个性的大师,也满足于把中提琴保持在从属声部的水平上。这种状况甚至影响到学生学习中提琴的热情。总有这样的说法,学不成小提琴的人迫不得已才转而改行搞中提琴。仿佛中提琴是件蹩脚的乐器,只配给庸碌无能的提琴家使用。事实当然不是这样。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代表性作曲家梅雨尔在他的歌剧《乌达尔》中,自始至终不用小提琴,而是把弦乐的基本的和最高的声部交给中提琴演奏。这个创举也许激发了相辽兹的创作欲。28年后,也就是在1843年,柏辽兹写下了他的《哈罗尔德在意大利》,这部作品是柏辽兹题献给帕格尼尼的带中提琴助奏的交响曲。但是帕格尼尼嫌独奏中提琴声部过于沉寂,始终未予问津。这部作品后来是由帕格尼尼的学生西沃里予以首演的。其实,《哈罗尔德在意大利》是柏辽兹惨淡经营之作,中提琴在里面扮演标题上的主人公,落落寡合,却有一肚皮说不完的心思。换了小提琴作主角,未免过于耀眼;大提琴呢,又过于伤感;中提琴则深沉感人正合适。这部作品在19世纪的中提琴文献中可说是独步一时。不过话说回来,中提琴在历史上地位较低,还真和自身有几分关系。我们知道,小提琴和大提琴都是在制琴名师斯特拉迪瓦里的手中定型的。中提琴却没有这样的福气。中提琴的尺寸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一个大致的认同。不是你嫌我做的大了,就是我嫌你做的小了。法国19世纪上半叶的制琴名师维柳姆,曾经制造了一批音响丰满有力的中提琴,可惜由于尺寸偏大未得到好评,被束之高阁了。19世纪末,特蒂斯(1876-1975)奋起从事中提琴演奏事业,终生不辍。他设计制造了十六又四分之三英寸的特蒂斯型中提琴,算是给中提琴定下了一个相对合适的身材。

中提琴:中提琴是弦乐家族的中高音乐器,它的外表与小提琴十分相似,只比小提琴大七分之一(小提琴身高约六十公分),而它的弓则比小提琴的弓略长也略重,共鸣音箱也比小提琴的大。中提琴从比中央C低八度音程的C开始,每根弦间隔五度音程,依次为C、G、D及A音,比小提琴低五度,而比大提琴高了八度。

中提琴(Viola)的“名称”源自于“古大提琴”(Viola da gamba),但其实“古中提琴”(Viola da braccio)才是中提琴与小提琴的前身,因为古大提琴是夹于两腿之间拉奏,而古中提琴则和现在的中提琴一样,是架在肩上拉奏的。中提琴在管弦乐曲与室内乐曲中,常被用来加强节奏或填补和声。它的发展与历史和小提琴的十分相似,但由于在独奏的场合中,缺少如小提琴那样的适应性和细致的音色,所以常居于伴奏的地位。直到十八世纪末,许多音乐家逐渐发现了中提琴独特的音色、表情与丰富的音质,中提琴才开始被当作独奏乐器来使用。十九世纪之后,音乐家更多地注意到中提琴那充满鼻音,雅静、低沉而又神秘的音色,而在白辽士以中提琴独奏作为交响乐“哈罗德在意大利”中的一个乐章之后,中提琴那优美、独特的音色就有更多机会能以独奏的方式呈现了。 中提琴的发声原理与小提琴相同,只是音高较低。以弓拉弦,可使音箱中的空气振动,并加强音量。弓所施的压力愈大,声音愈强。平弓是用来拉奏长音的;要奏短音,只需以弓在弦上跳动即可,而中提琴的拨奏与小提琴相同,是以指拨弦。

回答(2):

中提琴(Viola)名称,源自古大提琴(Viola da gamba)。古大提琴是一种夹於两条腿之间拉奏的乐器。但其实古中提琴(Viola da braccio)才是中提琴与小提琴的前身,因为古中提琴是架在肩上拉奏的。

中提琴的发展和历史与小提琴十分相似,但在独奏的场合缺少小提琴的适应性和音色,只好居伴奏的地位,使演奏的声音便和谐。在十八世纪最后二十年间,许多乐家逐渐承认中提琴独特优美的音色,因而常用於海顿和莫札特的弦乐四重奏。

大体而言,中提琴在管弦乐曲与室内乐曲中,几乎只用於加强节奏或和声。但用作独奏乐器时,它的音色独具特色,像是充满鼻音的弦乐器,发出低沉而神秘的声音。

到了十九世纪,音乐家对中音提琴的优点提高注意力;白辽士的交响乐作品「哈罗德在义大利」,有一乐章以中提琴独奏为主,自此以后,中提琴在独奏中的角色愈来愈重要了。

回答(3):

中提琴(Viola)名称,源自古大提琴(Viola da gamba)。古大提琴是一种夹於两条腿之间拉奏的乐器。但其实古中提琴(Viola da braccio)才是中提琴与小提琴的前身,因为古中提琴是架在肩上拉奏的。

中提琴的发展和历史与小提琴十分相似,但在独奏的场合缺少小提琴的适应性和音色,只好居伴奏的地位,使演奏的声音便和谐。在十八世纪最后二十年间,许多乐家逐渐承认中提琴独特优美的音色,因而常用於海顿和莫札特的弦乐四重奏。

补充一下发源地和小提琴一样是在欧洲的意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