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要归功于明成祖朱棣。太祖朱元璋立下铁牌,严禁太监干政,并希望传之子孙。可惜明成祖发动靖难之役,很多时候是靠了太监的帮忙。包括最后帮他打开南京城门的都是太监。三宝太监郑和也在此次活动中表现突出,立有大功,深得皇帝信赖。他迁都北京以后,对太监的控制就不如朱元璋了,他儿子明仁宗朱高炽身体不太好,此公身体偏胖,多病,曾因此不为其父永乐皇帝所喜,即位后压力陡然增大,或许再加其后宫因素,登基未满一年暴卒;明宣宗自幼为其祖成祖所喜,立为皇太孙,登基后励精图治,劳累过度,是明朝最辉煌的时候,他们开始放大太监的权利,设司礼监,逐步形成了明朝的批红制度,即内阁(大学士)对政务处理提出自己的建议,当然建议不止只有一条,称为“票拟”,由司礼监掌印太监按照皇帝的选择“批红”,也可能同意内阁的意见,也可能完全不同意,退回内阁重新票拟。。。刚开始的几位皇帝还比较勤政,所以司礼监是在皇帝授意下完成自己的工作,司礼监的太监们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明英宗的王振是个特例,这有年轻的明英宗对王振有一些恋父情结、俩人亦师亦友的特定关系,但尽管如此,此时的司礼监还在秘书的框架内。直到明武宗的时候,这位皇帝一身纨绔气,浪荡公子哥,又有一些浪漫个人英雄主义的情结。权利落在刘瑾手里三年。因为明武宗一直很忙,所以,票拟批红这样的事情他根本管不过来,司礼监刘瑾其实一开始也是赶鸭子上架,摸石头过河,谁知这一摸就摸出感觉来了,他开始授意内阁按照他的意思来票拟,然后自己批红同意,他成了实际上的皇帝。明武宗虽然不务正业,但你要把他当傻子,那倒霉的一定是你。所以刘瑾也就三年“太平天子”,最终被凌迟处死。再后来的大太监,如魏忠贤,号称九千岁,也是走上了刘瑾这条不归路,但他还是有一条,非拿着票拟在熹宗爷做木匠的时候前去汇报,朱由校忙的满头大汗,你站在边上不但不帮忙,还唧唧歪歪的说些个这里下雨,那儿受灾,关外丑虏、某部空缺。。讨厌,不会自己看着办呀!
说了半天,得说下著名的厂卫制度,所谓厂卫,指锦衣卫和后来的东、西厂,还有内厂。就是国家特务机关,相当于美国的联邦调查局。名义上直属于皇帝,实际上归司礼监管辖,司礼监掌印太监管锦衣卫,西厂归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管。。。但是,太监们管天管地,就是管不到军队,所谓,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啊。
历朝历代中,其实也很少出现太监杀皇帝的情况,杀皇帝的全是大丞相、大司马、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XX军节度使,X王,加九锡,假黄钺。。。全是这帮玩意干的。历史上,只有唐朝的太监杀皇帝,换皇帝。因为他们手上有兵权,唐朝藩镇割据,皇帝首先成立XX军节度使,没有固定地方,只是驻扎在某地,来对抗地方藩镇。没成想这些XX军落地生根,很快就和原来的一样了。皇帝只好在长安就近组织军队,不能再交给别人了,就交给太监。这下太监就控制了皇帝。。。所以呢,明朝的太监权利再大,也只是暂时的,因为没有军权,皇帝想摆弄它,只需伸个小指头罢了。。
首先我们要看明朝宦官专政的原因。明朝自朱元璋以后,皇帝的权力极大,需要干的工作也极多,除了朱元璋自己,连朱棣都受不了,建立了内阁,来处理政务。以后,如果皇帝不想管事,内阁首辅就成为了实际上的丞相或者说皇帝,来主持政务。但是,有的时候内阁首辅也不管事,这个时候,司礼监掌印太监,由于有代笔皇帝的权力,就可以参与政务。
也就是说,无论是魏阉或者别人,一旦皇帝想要收权,在制度上,宦官完全没有参政的可能性。一般明朝大臣想专政,比如张居正,就得和太后以及太监搞好关系,通力合作,就可以总览朝政。
其次,我们再看汉唐。东汉末期的宦官专政,是由于东汉没有丞相,实际上的丞相录尚书事有可能官位极小,还有可能由尚书令代理。这样,就留下了一个可以让宦官、外戚争夺权力的空间。再加上东汉中期和安顺冲质几个皇帝,加上在位时间极短的殇帝、前少帝,这些都是少年皇帝,无力控制局面,等到桓灵的时候,其实还是可以力挽狂澜的,他们却做得相当不好。所以,出师表里有“未尝不叹息痛恨桓灵”的话。如果东汉中后期,有一个光武帝,甚至是明章,都不至于让宦官、外戚干政。
到了三国时期,魏蜀吴无一例外的打击宦官,使得除了黄皓以外,三国时期就没有了其他大太监。黄皓在诸葛亮、蒋琬、费祎,甚至董允时期,都未能作乱,可见只要有一个中人之才的人,就可以控制住黄皓。
唐朝的制度,本身宦官是无法专政的。可是安史之乱的时候,李隆基逃出长安,唐肃宗在灵武继位。肃宗一手平定了安史之乱,但回到长安,却发现长安的北军被宦官控制。之后的唐朝皇帝,也有一些颇有作为的,比如唐宪宗、唐武宗,但是都无法收回北军的军权,也无法摆脱宦官的控制。
因为宦官的权力是来自于皇帝的默许 内廷的存在是为了跟士大夫阶层抗衡
士大夫阶层在明朝通过内阁掌握了和皇帝不相上下的权力
皇帝为了保护自己的权力 就扶持宦官来制衡内廷
史书都是士大夫们写的 信宦官的皇帝都会被写成昏君 而放任士大夫的皇帝都被写成明君
这就是明朝为毛看着昏君遍地但还是有二百七十六年国祚了 大部分分析认为是内阁的作用
但是宦官掌印秉笔如果真的宦官只顾自己罔顾国家的话 皇帝也不会坐视不理
这件事还得从明朝的内阁管制说起。
皇帝的权力在朱元璋事情空前的高,在加上老朱是个劳模,事事躬亲所以相当累。朱棣就没法和他老爹比所以成立了内阁,帮助皇帝审阅奏章,并在纸条上写出意见。这就是票拟。 当然每个皇帝不是朱元璋这么强势。到了朱高炽和朱瞻基时期,渐渐的本来5品的内阁首辅逐渐成为了文官之首,形成了文官集团。而 批红 的权利,也就是确定政策的权利还是在皇帝手里面。
皇帝不是傻子,当然不会这么任其发展。明宣宗朱瞻基就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时期,成立内书堂,让太监读书。所以内侍就理所当然的可以有了帮忙皇帝的能力。所以,当皇帝不勤于政事的时候,批红权利多半会落在太监手里面。司礼监秉笔太监是专门批红的,司礼监掌印太监是专门盖章确定批红的。
说到底权利还是在皇帝手里面,
打个通俗的比方,明代的宦官是皇帝的附庸,等于是老虎身上的皮,借着老虎发威而已,皇帝宠着太监,别人怕皇帝而不敢对太监动手。军国大权都掌握在内阁手里,而内阁是皇帝控制的,历史上嘉靖几十年不上朝,但是不等于不理政,如果不关注内阁,他恐怕连几十天都混不下去!
太监也就是借着皇帝名头混的秘书而已,领导不喜欢,秘书就没得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