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
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名城重镇。在漫长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这里曾经是中西文化名流荟萃之地。由于彼此之间的取精用宏,相互交融,创造了世界瞩目的“敦煌文化”,为人类留下了众多的文化瑰宝。
月牙泉,古称沙井,俗名药泉,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彻”。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一弯清泉,涟漪萦回,碧如翡翠。泉在流沙中,干旱不枯竭,风吹沙不落,蔚为奇观。历代文人学士对这一独特的山泉地貌,沙漠奇观称赞不已。
月牙形的清泉,泉水碧绿,如翡翠般镶嵌在金子似的沙丘上。泉边芦苇茂密,微风起处,碧波荡漾,水映沙山,蔚为奇观。对于月牙泉百年遇烈风而不为沙掩盖的不解之谜,有许多说法。有人认为,这一带可能是原党河河湾,是敦煌绿洲的一部分,由于沙丘移动,水道变化,遂成为单独的水体。因为地势低,渗流在地下的水不断向泉中补充,使之涓流不息,天旱不涸。这种解释似可看作是月牙泉没有消失的一个原因,但却无法说明因何飞沙不落月牙泉。
【奇特风景】
月牙泉的周围是高高的沙山,中间有一个形似月牙的小湖。鸣沙山在刮风时会发出声响,所以叫鸣沙山,这里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因为地势的关系刮风时沙子不往山下走,而是从山下往山上流动,所以月牙泉永远不会被沙子埋没,被称为沙漠奇观。
月牙泉最像初五的一弯新月,落在黄沙里。泉水清凉澄明,味美甘甜,在沙山的怀抱中娴静地躺了几千年,虽常常受到狂风凶沙的袭击,却依然碧波荡漾,水声潺潺,是当之无愧的沙漠第一泉!
月牙泉,梦一般的谜,千百年来不为流沙而淹没,不因干旱而枯竭。在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在黑风黄沙中有此一水,在满目荒凉中有此一景,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神奇,令人神醉情驰。“晴空万里蔚蓝天,美绝人寰月牙泉,银山四面沙环抱,一池清水绿漪涟”。“月牙晓澈”为敦煌八景之一。月牙泉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被称为天下沙漠第一泉。
·沙漠奇观
它不仅有举世闻名的文物宝库——莫高窟,还有“大漠孤烟、边墙障,古道驼铃,清泉绿洲”等多姿多采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其中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就是敦煌诸多自然景观中的姣姣者。古往今来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
·莫高窟
莫高窟九层楼 它和鸣沙山东的莫高窟艺术景观、融为一体是敦煌城南一脉相连的“三大奇迹”。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向往的旅游胜地。
·鸣沙山
鸣沙山位距城南五公里,因沙动成响而得名。山为流沙积成,沙分红、黄、绿、白、黑五色。汉代称沙角山,又名神沙山,晋代始称鸣沙山。其山东西绵亘40余公里,南北宽约20余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沙垄相衔,盘桓回环。沙随足落,经宿复初,此种景观实属世界所罕见。
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古称沙井,又名药泉,一度讹传渥洼池,清代正名月牙泉。面积13.2亩,平均水深4.2米。水质甘冽,澄清如镜。流沙与泉水之间仅数十米。但虽遇烈风而泉不被流沙所掩没,地处戈壁而泉水不浊不涸。这种沙泉共生,泉沙共存的独特地貌,确为“天下奇观”。
【地理位置】
月牙泉位于敦煌市西南5公里处(坐标 :北纬 40°05′11.98〃 ,东经 94°40′09.99〃 ):是一处神奇的漫漫沙漠中的湖水奇观。鸣沙山下,泉水形成一湖,在沙丘环抱之中,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月牙泉。
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游人无论从山顶鸟瞰,还是泉边畅游,都会骋怀神往。确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
近年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当地政府地对风景区采取了各种建设和保护措施,使其面貌大为改观,同时还开展了沙疗、涌滑沙、滑翔跳伞,骑驼遨游等沙漠娱乐项目,使游人趣味盎然,络绎不绝。
【历史概况】
古有“沙井”之称,在城南7公里鸣沙山北麓。东西长218米,南北宽54米,平均水深5米左右。泉形逼肖月牙,涟漪萦回。泉内生长有眼子草和轮藻植物,南岸有茂密的芦苇,四周被流沙环抱,虽遇强风而泉不为沙所掩盖。因“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为奇观。相传泉内生长有铁背鱼、七星草,专医疑难杂症,食之可长生不老,故又有“药泉”之称。
据说,月牙泉早在汉代就是游览胜地。唐代这里有船舸,泉边庙宇。泉南岸原有一组古朴雅肃、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从东向西计有娘娘殿、龙王宫、菩萨殿、药王洞、雷神台等百余间。各主要殿宇有彩塑百尊以上,所绘壁画数百幅。重要殿堂均悬置匾额、碑刻,如“第一泉”、“别有天地”、“半规泉”、“势接昆仑”、“掌握乾坤”等,书法雅俊,堪称上品。当时这里亭台楼阁,庙貌辉煌,宫厅柱廊,临水而设。林木蓊郁,泉光与山色相映,古刹神庙,绕以常年香火。历代骚客游玩,吟诗咏赋,挥毫者不乏其人。史载,汉元鼎四年(前113年),汉武帝得天马于渥洼池中,后人疑月牙泉即汉渥洼池,遂立一石碑曰“汉渥洼池”。“四面风沙飞野马,一潭之影幻游龙”。由是,奇特的月牙泉更增添了传奇色彩。
【严峻现状】
月牙泉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月牙泉本身的地质结构、低洼地的地形条件和高定位的区域性地下水位等三个方面的因素。上世纪40年代末期,敦煌城及其南部地区地下水位高出目前水位10米左右,在这种较高水位条件下,西北部平原区地下水通过地下径流进入泉域后在地形较低的洼地溢出,形成了月牙泉,较高的区域性地下水位是月牙泉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月牙泉保持数千年长期不干的基本保证。
历史上的月牙泉不仅“千古不涸”,而且水面、水深皆极大。有文献记载,清朝时这里还能跑大船。20世纪初有人来此垂钓,其游记称:“池水极深,其底为沙,深陷不可测。”月牙泉在有限的史料记载和诗词歌赋中,一直是碧波荡漾、鱼翔浅底、水草丰茂,与鸣沙山相映成趣,在当地老百姓中有铁背鱼、七星草和五色沙三件宝的说法。直到1960年前,泉水没有大的变化,最大水深9米,湖水面积22.5亩。
70年代中期当地垦荒造田抽水灌溉及近年来周边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导致敦煌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从而月牙泉水位急剧下降。月牙泉存水最少的时间是在1985年,那时月牙泉平均水深仅为0.7至0.8米。由于水少,当时泉中干涸见底竟可走人,而月牙泉也形成两个小泉不再成月牙形。这使得“月牙泉明日是否会消失”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此后,敦煌市采取了多种方式给月牙泉补水。
【治理情况】
从2000年开始,敦煌市采取应急措施,在月牙泉周边回灌河水补充月牙泉水位,使月牙泉暂时免于枯竭。
2004年的水位下降至1.3米,泉水面积减小到7.8亩。目前,月牙泉水位在1米左右回旋,如果不进行根本性治理,月牙泉这一世界级遗产将面临干涸枯竭的危险。
随着国家开发银行2000万元贷款落实到位,月牙泉水位下降应急治理工程也将于2006年年底开工。 将通过“节水”、“补水”、“引水”等多种方式来解救月牙泉。
1994年1月10日,甘肃省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由于周边地区生态恶化,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水位总下降幅度达6至7米,水域面积大幅缩减。为拯救鸣沙山月牙泉这一神奇的大漠景观,总投资4100万元的月牙泉水位下降应急治理工程,于2007年初正式启动运行。应急治理工程在月牙泉周围修建四个渗水场向地下渗水,通过提高月牙泉周围的地下水位,保持并提高月牙泉的水位。这一工程预计2008年5月完工,届时月牙泉水位有望得到稳定并逐步提升。
月牙泉
西王母带着她的七个宝贝女儿路过敦煌,走累了小憩。她的小女儿最漂亮,也最淘气。小女儿当然很爱美了,在休息的时候她也不忘记掏出镜子照照自己如花的面庞。一阵风过,她一惊,一不小心,镜子掉到了地上,咕噜咕噜滚下山,摔碎了。其中,那最大的月牙儿似的一块碎镜瞬间就化为一滩平静的清澈的池塘。王母站在池边,从头上取下玉簪插在池塘边一划边,郁郁葱葱的一篇树林就出现了,整齐的树木环绕着月牙似的池塘。七位仙女高兴坏了,互相推搡着,笑闹着宽衣解带,戏水沐浴。
这就是月牙泉来历的传说。
九月的午后,敦煌鸣沙山的太阳很毒。
没有到过大西北的人不知道,在这里,只要太阳没有直射着在你身上,太阳再烈,屋檐下,遮阳伞下,却是非常舒服的。夏天,你根本用不着空调来降温,甚至在这里连风扇也没有丝毫的用处。
过了山门,骑着马,我们一行游客向月牙泉慢慢踱去。
西北马多,名贵品种也多,传说中有大宛名驹,更有汗血宝马。焉耆的千里名驹听说个头很低却非常善跑。我不由得又想起“胡服骑射”这四个字,这多多少少又让人对中国西北部的历史产生无尽的向往和崇敬之情。
今天,在这太平盛世,骑着马游玩,百世先贤也该羡慕我吧?
听说沙疗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健身理疗方式。这种理疗要在日头很毒的时候才最管用。敦煌的夏日,外界温度有时候高达50多摄氏度。试想,将自己埋在沙砾里,只漏出头脸用遮阳伞遮住,任凭被晒得很烫的沙子包裹着全身,你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呵呵,这让我想到了在西安街头见过的糖爆栗子。据说,做惯了沙疗的人,一日不捂在热沙砾间,浑身就不舒服呢。
沙疗能治疗腰椎颈椎炎症,更是治疗各类皮肤病的有效手段。见导游这么说,我的心里很痒。但是,我却不敢去试。当我翻下马背,脚触到沙面上的时候,尽管我特意穿的郊游鞋的鞋底很厚,也顿感脚底板很烫。导游笑着说,现在啥子的温度快40摄氏度了,这跟最高的沙温五六十度还差得很远呢!我被吓了一跳。要是真的到了五六十度,谁还敢做沙疗呢?奥特曼?还是蜘蛛侠?
西北尽管风景壮美,但是,生活条件是及其艰苦的。想着多少年来,无数辈的人在浩瀚的沙漠间穿行,那载人载物的骆驼又是怎样地在滚烫的沙海间穿过啊?它们脖子下的铃铛摇来摇去,那悦耳的脆响让我们在大都市的繁冗间感到清新,它们的身影晃动在画家的画笔里,也点缀了我们的摄影机照相机,让我们攫取到大西北那壮阔的生活画面,可它们的辛苦,又有多少人能领会呢?千里马彪悍,在无数的名篇中被人褒扬,我们褒扬它们为自己的主人,为一段历史的改变创造了丰功伟绩,可是你见过多少骆驼,甚至又有哪一匹骆驼被誉以名冠天下的名字而盛名远播呢?
转身,拐个弯过去不远,抬头,海市蜃楼一样的月牙泉悄然呈现在我面前了。
我怔了怔。是的,这就是月牙泉,是我日思夜盼的月牙泉!
有些东西在你的印象里太好了,但是,你要把它描述给对这件事情毫无概念的人去听,要让他心领神会,并跟你达到一样的感觉这真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你生怕有一点点被人想到一旁去,哪怕是有一点颜色,一方构造上的差别,你都会担心对你描述的事物有点损害,因为你觉得你所要描述的对你来说简直是太完美了。
现在,在月牙泉面前,我就是这种样子。
月牙泉静静地卧在沙漠里。它卧得实在是太娇美了,一如那从很远的地方长途奔袭了很久的处子,它困了,倦了,它只想好好地打个盹,它安安静静地卧在那里轻喘着,是的,有些轻喘,嘴角还有些呢喃。
沙漠,现在呢,在这里宛如一只浅金色的大瓷碗,不被一点打扰地静静地躺在天地间,我的月牙泉,就在碗底轻睡。瓦蓝瓦蓝的天空安静地不成样子,没有一丝声响地扣在碗顶上。眼前的这潭泉水,非常规则地呈现月牙儿的形状,倒映着天空的颜色。它的四周,用小栅栏细心地圈住了,生怕沙漠随时会填平这弯圣水似的。
其实,数千年来,不管是沧海桑田如何变换,月牙泉从没有干涸过,也从来没有被沙漠侵蚀过一分一毫的领地,这也正是这块东西长300米,最宽处50多米的泉水最神奇的地方。看来,“天下沙漠第一泉”并非浪得虚名!
我讶异于这片沙漠奇观,它比国家地理杂志上不知道要漂亮多少倍。
月牙泉边,白杨婷婷玉立,垂柳舞带飘丝,沙枣花香气袭人。那一丛一丛芦苇随着风儿摇曳着,一对对野鸟绕着泉边飞翔,这里的风景如诗如画。
泉的南岸台地上,建有娘娘殿、龙王宫、药王洞、玉泉楼、雷音寺等雕梁画栋勾心斗角的大片古建筑群。这些楼台亭榭大多是后世重修的,但是不少还保有很多名家的诗作和书法在上面。
月牙泉内游鱼成群。据传,鱼叫做“铁背鱼”,能医治疑难杂病;草叫做“七星草”,有催生壮阳作用。吃了鱼和草,可以长生不老。因之,月牙泉被又称为“药泉”。
月牙泉尽管有很多美丽的传说来解释它的由来,事实上,它是怎么形成的呢?据考证,月牙泉四面沙山高耸,山坳随着泉的形状也成月牙形,吹进这种环山洼地里的风,由于空气力学原理,会向上旋,于是月牙泉周围山上流下来的沙子又被送回四面的鸣沙山脊的另外一侧,这就是泉水不为黄沙掩盖的道理。两千多年来,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地形运动,使沙山和泉水保持著矛盾而又和谐的天然共生共存状态。尽管风沙肆虐,月牙泉依然碧水粼粼。
我扔下遮阳草帽,站在烈日里端详着我朝思暮想的月牙泉。时间久了,我有些犯晕。
恍惚中凝视着月牙泉,我看见有一队头顶瓦罐的来自古代的妙龄女子笑语着汲水而来。打满水后,她们并不急着离开,有的轻启歌喉,有的舒展腰肢洗濯长发。她们的声音清脆,宛如黄鹂初试啼声,容颜妩媚,像是来自天上的仙女。等我眨眼想再把它们看清楚的时候,她们又不见了。月牙泉边,只剩下一片阳光的亮丽。
望着四周的高与天齐的黄沙,我靠在凉亭里。
脑袋里还是刚才消失了一堆女子,眼前,却又出现了一大队铠甲不整的将士。看得出来,他们才从一场酣战中撤出来,可是他们的头盔歪斜,战袍褴褛,甚至手臂上,脸上都染着血迹。他们蹒跚着扑到泉边,有的趴在泉边狂饮,有的一头栽在水里,把整个脸埋在水里半晌不舍得拔出来,更有的不脱衣服干脆跳到水里面打着扑腾。我再摇摇头,这些人又不见了。
我不知道我是怎么了,老是看见那些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我干脆手抚摸着凉亭的柱子信步游走。这么高温的午后是这样,那么到了晚间,当白色的圆月照亮月牙泉的时候,假若我还在这里,我又会看见什么呢?
到晚上,这里肯定会是另外一个样子。应该气温很低了吧,泉水里应该有皓月的影子吧,杨树,柳树应该被风吹动树枝吧?它们会婆娑地舞动吧?那时候,泉水从泉底冒出来应该有声响吧?敦煌那一幕幕消失了的历史会将画面在月光下在亭榭间在夜阑人寂的时候重复放映如幻灯吧?当亭台的飞檐映在水里影映出宫阙模样的时候,那南唐后主李煜,当他面对这月牙泉的景致的时候,是不是会写出比他那“雕栏玉砌应犹在”更能打动人的词阙呢?他还会浸淫在当初那份无力的追悔中吗?
呵呵,李煜原来的疆界根本无法包含河西走廊,他的疆土,只在吴越旧地。吴侬温软,赋予了李煜无比的才情,同时也滋长了他懦弱的个性,也才致使他轻易把江山拱手与人。假如,我是在说假设李煜是个西北汉子,假如他出生在月牙泉边,出生在敦煌这片土地上,要是月牙泉赋予他灵气,同时沙漠再秉予他晓悍,他是不是会对着赵匡义的侵扰御驾亲征并所向披靡呢?后来也不会再有他的爱妃小周后被赵光义三番五次地强奸的故事了,更不会再把绿帽子一遍遍戴了之后去写《望江南》、《子夜歌》、《虞美人》这些曲子了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养出一副身骨,再养出一种豪放的敢于天争的个性。沙漠的无情气候,土地的广袤无边,才能使得西北猛将层出不穷,也会出那些把疆土扩展到几乎小亚细亚去的一代代君主,既成就了霸业,也丰富了自己的亲眷。呵呵。
唉,说远了。一个皇帝念一本经呢。
想起那卷来卷去卷了不知道多少个世纪的风沙真是可怜,不管怎么狂卷漫卷,就是无法夺走月牙泉半分疆土。月牙泉在某种程度上,更像一位君王,不用向沙漠屈膝献媚,任你世外草长莺飞,任你夺了焉支还是失了焉支,任你世事变幻盛衰,他都在想:我只是月牙泉,我只做好我的月牙泉。
这是不是也正应验了一句老话: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怔在美得让人觉得虚幻觉得诧异的月牙泉边,我无法不痴不醉。当我从无数的人间美景里打马而过,当我从我蹉跎得不成样子的岁月里无法全身而退的时候,月牙泉,一直会以最亮丽的独特风姿勾起我对敦煌的想念,也会让我有朝一日重返这片土地。
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
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名城重镇。在漫长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这里曾经是中西文化名流荟萃之地。由于彼此之间的取精用宏,相互交融,创造了世界瞩目的“敦煌文化”,为人类留下了众多的文化瑰宝。
月牙泉,古称沙井,俗名药泉,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彻”。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一弯清泉,涟漪萦回,碧如翡翠。泉在流沙中,干旱不枯竭,风吹沙不落,蔚为奇观。历代文人学士对这一独特的山泉地貌,沙漠奇观称赞不已。
月牙形的清泉,泉水碧绿,如翡翠般镶嵌在金子似的沙丘上。泉边芦苇茂密,微风起处,碧波荡漾,水映沙山,蔚为奇观。对于月牙泉百年遇烈风而不为沙掩盖的不解之谜,有许多说法。有人认为,这一带可能是原党河河湾,是敦煌绿洲的一部分,由于沙丘移动,水道变化,遂成为单独的水体。因为地势低,渗流在地下的水不断向泉中补充,使之涓流不息,天旱不涸。这种解释似可看作是月牙泉没有消失的一个原因,但却无法说明因何飞沙不落月牙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