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大化改新的异同?求专业人士解答

2024-10-27 20:40:47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笼统的说,明治维新跟大化改新都是由天皇发起的向当时先进民族学习的改革,这是同点,至于异点,就是明治维新更加科学也更加符合国情,而大化改新就是彻彻底底的模仿,精华糟粕一块取。另外,大化改新的起因是唐国的僧人唐玄奘将当时唐国文化以及印度佛教传入日本,因而天皇发起大化改新,也就是说大化改新的契机是因为外来文化的渗入,天皇喜欢这个新文化,主动发起的改革,而明治维新就不是那么的主动了,而是被动的接纳新文化,说白了就是如果不发起改革日本就完了,才被迫接受新文化,当时日本很乱,一是西方列强对日本的入侵,二是日本内部幕府派与天皇派的斗争,虽然日本民众对于西方文化很喜爱,当我从当时明治天皇跟德川将军的作风来推断认为那时的上层贵族,尤其是武士阶层,并不喜欢西方的文化,所以说大化改新是一个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改革,而明治维新则是被动接受外来文化的改革,但从结果上来看,明治维新明显比大化改新成功。本人开始深入接触日本历史文化也没多长时间,其实对这两次大改革了解也不是很全,也就一些自己的推断,希望能给楼主帮助。

回答(2):

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中国唐朝的统一和兴盛,朝鲜半岛上新罗国家的崛起,强烈刺激了大和统治者。天皇和一些曾留学中国的士大夫决心参照隋唐制度,实行改革。七世纪中期(646年),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成功,新上台执政的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大化改新开始了。大化改新之后,大和正式改名为日本国,意为“日出之处的国家”。它仿照唐朝教育制度,在中央设太学,在地方设国学。佛教经中国、朝鲜传入日本后,发展很快。日本积极汲取中国文化,中国的唐诗和书法在日本深受欢迎。大化改新反映了日本积极学习外国先进文化的态度,使日本强大起来,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的标志。

19世纪的日本同中国一样,也是一个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天皇大权旁落,实权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1853年,一支美国舰队闯入日本港口,要求谈判“通商”,否则立即向日本开战。第二年,日本被迫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同意开放港口。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向日本提出同样的要求。外国势力的渗透,激化了日本的国内矛盾,幕府统治岌岌可危。一部分中下级武士逐渐放弃了排斥西方的做法,开始接受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主张以武力推翻幕府统治,并取得成功。之后,明治天皇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史称明治维新。明治政府宣布士农工商平等,发展工商业,发展教育,实行征兵制。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1.相同点:①都是在当时的社会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发生的.大化改革前,天皇,奴隶主贵族和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皇室和奴隶主贵族这间的矛盾均已相当激烈.明治维新前,幕府和人民,资产阶级改革力量之间的矛盾,日本民族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也已不断激化.②都是改变了日本社会性质的重大改革.大化改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明治维新打击了幕府残余势力和封建割据势力,使日本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③都改革了当时行政制度,实行了中央集权.

2.不同点:①性质不同.大化改新是封建主义性质的改革,明治维新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②斗争的激烈程度不同.大化改新在实行过程中与奴隶主贵族的反抗进行了斗争.明治维新则比较顺利地消除了藩主特权.

回答(3):

不同点:

1 大化改新,是向中国学; 明治维新是向西方学习。
2 大化改新,是完成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转变, 明治维新是完成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转变

相同点:
1 都是外部危机引起的;大化改新是日本人在唐朝军事力量面前吃了亏,不得不改。明治维新,是美国人黑船扣关,不得不改。
2 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原有的统治阶级在革新中扮演了领导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