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师父传授点小道术给我,也不枉(辜负)我来这一趟了
一、原文
邑有王生,行七,故家子。少慕道,闻劳山多仙人,负笈往游。登一顶,有观宇,甚幽。一道士坐蒲团上,素发垂领而神观爽迈。叩而与语,理甚玄妙。请师之,道士曰:“恐娇惰不能作苦。”答言“能之。”其门人甚众,薄暮毕集,王俱与稽首,遂留观中。
凌晨,道士呼王去,授以斧,使随众采樵。王谨受教。过月余,手足重茧,不堪其苦,阴有归志。
一夕归,见二人与师共酌。日已暮,尚无灯烛。师乃剪纸如镜黏壁间,俄顷,月明辉室,光鉴毫芒。诸门人环听奔走。一客曰:“良宵胜乐,不可不同。”乃于案上取壶酒,分赉诸徒,且嘱尽醉。王自思:七八人,壶酒何能遍给?遂各觅盎盂,竞饮先釂,惟恐樽尽,而往复挹注,竟不少减。心奇之。
俄一客曰:“蒙赐月明之照,乃尔寂饮!何不呼嫦娥来?”乃以箸掷月中。见一美人自光中出,初不盈尺,至地,遂与人等。纤腰秀项,翩翩作霓裳舞。已而歌曰:“仙仙乎,而还乎?而幽我于广寒乎!”其声清越,烈如箫管。歌毕,盘旋而起,跃登几上,惊顾之间,已复为箸。
三人大笑。又一客曰:“今宵最乐,然不胜酒力矣。其饯我于月宫可乎?”三人移席,渐入月中。众视三人坐月中饮,须眉毕见,如影之在镜中。
移时,月渐暗,门人然烛来,则道士独坐而客杳矣。几上肴核尚存,壁上月,纸圆如镜而已。道士问众:“饮足乎?”曰:“足矣。”“足,宜早寝,勿误樵苏。”众诺而退。王窃忻慕,归念遂息。
又一月,苦不可忍,而道士并不传教一术。心不能待,辞曰:“弟子数百里受业仙师,纵不能得长生术,或小有传习,亦可慰求教之心。今阅两三月,不过早樵而暮归。弟子在家,未谙此苦。”道士笑曰:“吾固谓不能作苦,今果然。明早当遣汝行。”
王曰:“弟子操作多日,师略授小技,此来为不负也。”道士问:“何术之求?”王曰:“每见师行处,墙壁所不能隔,但得此法足矣。”道士笑而允之。乃传以诀,令自咒,毕,呼曰:“入之!”王面墙不敢入。
又曰:“试入之。”王果从容入,及墙而阻。道士曰:“俯首骤入,勿逡巡!”王果去墙数步,奔而入。虚若无物,回视果在墙外矣。大喜,入谢。道士曰:“归宜洁持,否则不验。”遂助资斧,遣之归。
抵家,自诩遇仙,坚壁所不能阻。妻不信。王效其作为,去墙数尺,奔而入,头触硬壁,蓦然而踣。妻扶视之,额上坟起,如巨卵焉。妻揶揄之。王渐忿,骂老道士之无良而已。
二、译文
海边有一座崂山,住着一位仙人,人们都叫他崂山道士。据说崂山道士会许多凡人不会的法术。 距崂山几百里路外的县城里,有个人叫王七的人。王七从小就非常羡慕法术,听说崂山道士会许多法术,于是辞别家人,到崂山去寻仙。
王七来到崂山,见到道士,交谈中,王七觉得那道士非常有本领,就恳求收他做徒弟。道士打量他一番说:“看你娇生惯养,恐怕吃不了苦。”王七再三请求,于是道士就答应收他为徒弟。
夜里,王七望着窗外的月光,想到自己马上就要学到道术了,心时有说不出的高兴。第二天清晨,王七跑到师父那里去,满以为师父会开始传授道术,哪知给了他一把斧头,叫他跟着师兄们一起上山砍柴。王七心里很不高兴,但也只得听从吩咐。
山上到处是荆棘乱石,没到太阳下山,王七的手上、脚上都磨起了血泡。
转眼一个月过去了,王七的手脚上渐渐磨出了老茧,他再也受不了整天砍柴割草的劳累,不由起了回家的念头。晚上,王七和师兄们一起回到道观,看见师父和两个客人正谈笑风生地饮酒。天已经黑了,屋子里还没有点灯。
只见师父拿起一张白纸,剪成一个圆镜模样,往墙上一贴。一瞬间,那张纸竟像月亮一样放出光芒,照得满屋通明。 这时,一位客人说:“这么美妙的夜晚,如此欢乐的酒席,应该大家同乐一场。”
道士拿起一壶酒递给徒弟们,叫他们尽情地喝。王七在一边暗暗思忖:我们这么多人,这一小壶酒,怎么够喝?大家将信将疑地拿起酒壶往碗里倒酒。真奇怪,倒来倒去,酒壶始终是满满的。王七心里很诧异。
过了一会儿,另一个客人对道士说:“虽有明月高照,可光喝酒也没意思,要是有人伴舞就好了。”道士笑着拿起一根筷子,对准白纸点了一下,忽见月光中走出一个一尺长短的女子。她一落地,就和普通人一样高大,苗条的腰身,洁白的肌肤,衣带飘扬,唱起歌来。
一曲歌罢,女子凌空而起,竟跳上了桌子,正当大家惊慌失措时,她已还原成一根筷子。看到这一切,王七目瞪口呆。
这时一个客人说:“我真高兴,可是得回去了。”于是道士和两个客人移动酒席,挪进了月亮。月亮渐渐暗了下去,徒弟们点上蜡烛,只见师父独自坐着,客人已不知去向,只有桌子上留着剩酒剩菜。
又过了一个月,师父还是不传授一点法术,王七实在熬不住了,就去找师父。见到师父,王七说:“弟子远道而来,即使学不到长生不老的法术,您传给我一点别的小法术,也算是一个安慰。”
王七见师父笑而不答,心中很着急,比划着说:“现在每天早出晚归,打柴割草,徒弟在家哪吃过这样的苦呀。”师父笑说:“我早就断定你不能吃苦,现在果然如此。明天一早你就回家去吧。”王七央求道:“还求师父传我一点小本领,也算我没白来一趟。”
师父问:“你想学什么法术?”王七说:“徒弟常见师父走路,墙壁都挡不住,就学这个好了。” 师父笑着答应了,就叫王七随他来。他们来到一堵墙前,师父把过墙的咒语告诉王七,叫他自己念着。王七刚念完,师父用手一指,喊了一声“进墙去”。
王七面对墙壁,两腿哆嗦,不敢上前。师父又喊:“试试看,走进去。”王七走了几步又停下来,师父不高兴地说:“低下头,往前闯”。王七硬着头皮往前奔,不知不觉就到墙的另一面了。王七高兴极了,赶紧拜谢师父。师父对他说:“回家后要勤恳做人。否则,法术是不会灵验的。”
王七回到家,对妻子夸口说:“我遇到了神仙,学会了法术,连墙壁都挡不住我。”妻子不信,说世上哪有这样的事。王七于是念起咒语,朝墙奔去。只听一声响,王七脑袋撞到墙上,跌倒在地。妻子赶紧把他扶起来,只见他额头上隆起了一个大疙瘩。
王七耷拉着脑袋,像泄了气的皮球。妻子又好气又好笑:“世上就是有法术,像你这样两三个月也不能学会。”王七想起那天在晚上,自己明明穿过了墙壁,于是怀疑道士捉弄自己,不由大骂了崂山道士一阵。 自那以后,王七仍然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
三、出处
《聊斋志异》·《劳山道士》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蒲松龄出生于书香世家,他早年也曾想借助科举入仕,可惜屡试不第,只能以教书为生。他自幼便对民间的鬼神故事兴致浓厚。据说,蒲松龄曾为了搜集素材,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来喝茶的人可以用一个故事代替茶钱。借助这个方法,蒲松龄搜集了大量离奇的故事,经过整理、加工过后,他都将其收录到了《聊斋志异》中。
二、作品赏析
《聊斋志异》一书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腐败、官贪吏虐、豪强横行、生灵涂炭,都在《聊斋志异》中有所反映,揭示了人民痛苦生活的原因主要来自贪官污吏。
三、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山东淄博)人。早年即有文名,但始终未中举,直至七十一岁才援例为贡生。长期为塾师、幕友,郁郁不得志,所著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亦工诗文,著作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志怪小说
崂山道士中原文为“略授”不是“略施” 原文意为:请师父传授点小道术给我,也不枉(辜负
)我来这一趟了
请师父稍微传授点小道术给我,也算是不枉我千里迢迢来这里学艺啊!
请师父稍微传授点小技艺给我,也算是不辜负我千里迢迢来这里学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