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报道,环保部调集5600名环境执法人员,正在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28个城市进行强化督查。这次环保督查的目标主要是打好蓝天保卫战,计划开展一年时间,执法力度在中国环境治理史上前所未有。
报道称环保督查和整治保持高压态势,斩污利剑挥向这些成千上万的企业,对改善空气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会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和百姓就业增收。
但是根据各地上报的情况初步统计,这样的企业在京津冀及周边的28个城市中有5.6万家。而且督查中还发现,一些地方多家“散乱污”企业不在上报的清单之内。要查处的“散乱污”企业数量确实很多,但大多集中在低端产业,往往消耗大量资源能源,实际上其“质量”和经济效益并不高。
还有一些违法排污企业的受益者只是个别经营者、所有者,并非一方百姓,而且严重危害周边群众健康,影响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治理、关停这样的企业,影响的只是违法获取利益的一小部分人,对经济发展和群众福祉并不会产生伤筋动骨的危害,带来的或许是脱胎换骨的历史机遇。“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和百姓就业增收”成为保护污染企业和个别人利益的幌子。
专家表示 生态环保短板必须下大气力弥补,打着“发展”旗号的污染绝不能继续纵容。只有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决摒弃损害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中华大地才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