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多岭式铁矿床成矿模式

2025-05-16 16:58:1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一、矿床概况

加多岭铁矿位于西藏江达县,属陆相火山岩型铁矿床,查明资源储量为9574.6万吨,平均品位TFe40.36%,属中型铁矿床。

二、矿床地质特征

(一)矿区地质

加多岭铁矿区地质图如图5-22所示。

1.地层

加多岭铁矿床围岩地层为三叠系洞卡组,主要岩性为火山熔岩(流纹岩、英安岩、安山岩、玄武岩、玄武安山岩等)和火山碎屑岩(以凝灰岩为主),分为两个岩性段,一个岩性段由安山岩、砂岩、泥质粉砂岩、砂质泥岩组成,另一个岩性段由辉石安山岩、砂岩、含砾粗砂岩、粉砂岩组成。

2.岩浆岩

矿区除发育火山岩外,还有次火山岩,以石英闪长玢岩为主体,岩体呈岩株状产出,出露面积50多平方千米,与围岩呈侵入接触,接触带烘烤、蚀变现象不明显,局部见捕虏体。次火山岩在化学成分上与火山喷发旋回中的安山岩类有共同点,其形成时间相对于安山岩喷溢时间稍晚,在空间上密切相关,在成因上是同火山活动的产物。岩浆活动方式上,以喷发为主伴随浅成或超浅成侵入活动;岩浆演化上,由基性-酸性组成完整的火山喷发旋回。

3.构造

构造上,为印支初期以古生界为基底、中生界为盖层的断块褶皱盆地;区内控岩构造为区域性大断裂,即德登-巴塘-日雨断裂;导矿构造为玢岩体边缘的挤压构造带(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容矿构造为挤压构造带、冷缩裂隙构造和角砾岩带(岩体内)。

图5-22 加多岭铁矿区地质图

(二)矿体组合、分布及产状

加多岭铁矿矿体赋存于石英闪长玢岩中或与围岩接触带中,分为东、西矿区,西矿区的洞卡、地玛弄、德基卡、绕夏弄等矿区沿加多岭-生纳玛闪长玢岩体西部边缘分布,东矿区的错龙色、扎弄、加多岭、康玉玛矿区沿闪长玢岩体东北边缘分布。矿体产出部位以沿接触带为主,其次产于玢岩体边缘带或围岩捕虏体中,个别产于围岩中,圈定矿体或矿群共计28个(西矿区20个,东矿区8个)。矿体形态有层状、似层状、脉状、透镜状、囊状等(图5-23)。矿体大小不等,长数米至数百米,厚数米至百余米。

图5-23 加多岭铁矿剖面图

(三)矿石特征

矿石自然类型主要为磁铁矿石、磷灰石赤铁矿磁铁矿石。矿石矿物为磁铁矿、赤铁矿、褐铁矿,金属硫化物有黄铁矿,脉石矿物为石英、磷灰石、方解石、重晶石、阳起石、透闪石、透辉石等。

铁矿石品位:矿石中全铁的最高含量可达65.37%~67.22%,就平均品位(TFe)而言,富矿47.17%~58.84%,贫矿22.09%~41.8%。全矿区矿石全铁平均品位为40.36%。

矿石结构:他形粒状结构、半自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交代残余结构、交代假像结构等。矿石构造: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网脉状构造、角砾状构造、条带状构造等。

(四)蚀变带及分布

蚀变有钠长石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钠黝帘石化、钾长石化、霓辉石化、方柱石化、阳起石化、透辉石化、透闪石化、磷灰石化、沸石化、绢云母化、方解石化、高岭石化、硅化及青磐岩化等。

钠长石化是闪长岩体、火山熔岩及火山碎屑岩中普遍的蚀变类型;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强烈而普遍,一般与矿化有直接关系;磷灰石化愈强烈,矿化愈明显,多发生于内、外接触带或玢岩边缘;高岭石化、硅化也与成矿关系密切。

三、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加多岭铁矿床是中基性到中酸性陆相火山喷发为主,伴随浅成或超浅成侵入活动而形成的玢岩铁矿,属陆相火山岩型铁矿床。成矿作用经历了两个阶段(图5-24)。

1.陆相火山沉积阶段(图5-24A)

中基性-中酸性岩浆沿金沙江西侧华力西褶皱基底的NW向深断裂喷发形成三叠系洞卡组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

2.次火山热液交代成矿阶段(图5-24B)

辉石安山岩浆喷发后期,岩浆的能量减弱,喷发活动转为侵入活动,石英安山质岩浆开始浅成或超浅成侵入,随着岩浆冷却以及相关矿物结晶析出,含矿物质分异集中并随挥发组分运移到有利空间(接触带、破碎带、冷缩裂隙等)充填、交代和富集成矿。

图5-24 加多岭式铁矿床成矿模式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