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使用农药是提高防治病虫效果的关键。农药品种很多,剂型、功能、用途不同,有的农药只具备一种功能,如杀虫剂,只能用来防治害虫而不能防治病害。近年来为方便使用和提高防治效果,复配农药品种增多,如有机磷与菊酯类农药复配,扩大了杀虫范围,提高了防治效果,延迟了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只有了解农药的性能、特点,才能做到农药使用正确、适时、适量。
为有效地控制病虫为害,除了保护天敌,实行生物防治病虫外,必要时采取农药防治病虫仍是目前生产无公害果品可行的应急措施。因此,根据农药的特性和病虫为害特点选择相应的药剂非常重要。如防治红蜘蛛、绿盲蝽等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就必须选用有内吸和触杀作用的药剂才能奏效,用有胃毒作用的农药效果不好;相反,防治桃小食心虫、棉铃虫、刺蛾等咀嚼式口器的害虫,就要选用有胃毒作用的药剂来除治。再如,有的农药只杀成虫、若虫,不杀卵,因此,当某种害虫成虫和卵同时存在时,就要选择既杀成虫又杀卵的药剂,才能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再如有的农药对温度敏感,如用双甲脒防治红蜘蛛,在20℃以上效果好,但超过32℃易产生药害,使用双甲脒时应避免早春使用,夏天使用时应在傍晚时喷药。
适时用药是提高防治病虫害效果的重要技术。如防治病害要在病菌侵染期用药,后期可根据天气情况适时喷药,保持其防治效果,如发现症状再防治,只能控制不蔓延,已丧失根治时期用药。如防治棉铃虫,抓其幼虫1~2龄用药效果最好,到5龄再防治,不仅增加用药量,提高了防治成本,加重了环境污染,而且增加了防治难度。此外,还要根据药性决定施药时间。如采用灭幼脲3号防治1~2龄棉铃虫,因其药效慢,必须提前3~4天使用。适时用药还含有选择喷药时间的问题,如防治绿盲蝽,最好在傍晚喷药,因为绿盲蝽喜欢傍晚、夜间活动,白天在黑暗处匿藏,傍晚喷药可直接喷到害虫身上,再是夜间蒸发量少,药液保湿时间长,害虫出来活动,粘上药液即可死亡,从而提高了防治效果。
交替使用农药、延缓病虫耐药力的产生是提高病虫防治效果的重要原则。如已禁用的一六〇五防治红蜘蛛,在20世纪60年代用2000倍液防治效果很好,到80年代用800倍液防治基本无效。果农也有同样感觉,多菌灵也不如刚开始使用的效果好,其原因是多年连续使用造成害虫、病原菌耐药性提高的结果。为减少病虫耐药性的产生,每种农药不能连续使用,要与其他类型农药交替使用,同类型的农药交替使用无效。如多菌灵不能与甲基托布津交替使用,因二者属于同类型药物,与波尔多液、代森锰锌交替使用,可以减少其耐药性的产生。
正确混合使用农药是提高病虫防治效果又一技术。杀菌剂与杀虫剂混合使用既能杀菌又能灭虫,减少喷药次数和用药成本,治虫防病效果不减。杀成虫效果好与杀卵效果好的农药混合使用,可以起到药效互补的作用。如红蜘蛛发生期一般是成螨、若螨、卵同时存在,单用阿维菌素防治就不如和螨死净一起混用的效果好,因为阿维菌素防治成螨和若螨效果好,但不杀卵;而螨死净杀卵和若螨的效果好,二者混用药效互补,提高了防治效果。
目前,农药大部分是触杀和有渗透作用,内吸药较少,只有将农药喷到病斑或虫体上防治效果才好,因此要了解病虫为害部位正确喷洒农药,如防治山楂红蜘蛛,该虫为害叶背面,因此喷药重点是叶背面。再如防治会飞的害虫,采用挤压式喷药,对一株树要从树冠的最上面依次向下喷药,直至地面作物一起周密喷洒;对一片果园最好从果园四周边缘同时向园内喷药,防止害虫逃逸,保证防治效果。目前生产上也存在用药的误区。有的果农认为农药混合得越多越好,将5~6种农药混在一起使用,效果并不好。如把辛硫磷与马拉硫磷一起混用其意义不大,因为同属有机磷农药且作用相同,如马拉硫磷与乙酰甲胺磷混用,虽然同是有机磷农药,但一个是胃毒型,一个是内吸型,二者混用能起到药效叠加的作用,扩大了防治范围。还有的果农认为,用药浓度越浓,疗效越高,其实不然。农药浓度高引起人、畜中毒,造成植物药害事例屡见不鲜。在该种农药的要求浓度范围内,只要喷药适时均匀周到,完全能达到防治要求,过高的浓度只能加快病虫耐药性的产生和农药更替速度,增加了病虫防治难度。总之,人们在实践中应不断总结经验,科学地使用农药,采用综合防治技术,既要控制病虫为害,又不给环境和果品造成污染,生产出符合国家标准的冬枣。
桑园使用农药时,必须在确保养蚕安全的前提下追求良好的防治效果,这与其他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有着很大的区别,提高防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症下药各种农药都有一定的防治对象和范围,不可乱用,否则不但效果差,还可能产生药害或导致蚕中毒。防治对象是害虫、螨类、病害,应分别选用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
②适时施药根据病虫害的发生时间、种群数量、为害程度以及喷药时至采叶养蚕的间隔时间,确定药剂品种和最适防治期。即在害虫低龄或未进入暴食期前,宜于防治时进行喷药;螨类要在若螨大量增殖前防治;病害在流行初期喷药防治。
③浓度和药量每一种农药在防治病虫害时,都有一定的适用浓度范围。浓度过高,增加成本,引起桑树药害,延长安全间隔期,蚕易中毒,加速病虫产生抗药性。浓度过低,会影响防效,损失桑叶。桑树在不同的生长期枝叶量差异极大,因而每亩的用药量大不一样,喷药量以细雾喷匀喷周到为度。
④施药技术早晨或傍晚喷药,可避免农药过快降解,提高对害虫的触杀效果。雾滴要细,使药液尽可能多的接触害虫或附着在桑叶上;避免大水量喷药,造成药液未雾化而直接落到地面。根据防治对象的特性有重点的喷药,如防治桑蓟马应喷到枝条上中部叶的正反面,防治桑瘿蚊主要喷枝顶嫩芽,防治桑螟、桑尺蠖重点在枝条中下部叶的背面。
⑤交替、混配一个地区长期使用单一农药防治某种害虫,会很快产生抗药性,防效下降。多种农药交替使用可延缓害虫产生抗药性,是提高防效的有效措施。桑园内存在多种病虫为害时,为了提高防治功效,常把几种农药混配后使用,但须注意所用的农药是否可混配,防止混配后降低药效。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保护自然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