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痛经的简验方
少女月经期间的轻度腰酸腹胀、乳房不适、情绪不安等,一般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但也有一些人,每逢经前经后或行经期间,均发生难以忍受的下腹部阵阵疼痛,经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医学上称为原发性或功能性痛经。
中医认为痛经的原因,以虚寒、气滞、瘀阻、风寒较多见,最简单的喝姜糖水方法(用红糖、生姜、山楂各15克,水煎代茶饮),对痛经有一定的效果。此外,还有一些简易的方法,可供酌情选用:
1、点穴法 以食指指腹点按合谷(位于手背部第一、二掌骨之间)、三阴交穴(位于足内踝上三寸胫骨后缘),各点按1分钟,有酸、麻、重、胀感时效果较好。也可在地机穴(位于小腿内侧,膝下五寸胫骨后缘处)周围扪按,寻找最敏感点,用拇指的指腹由轻及重地按压敏感点,以能忍受为度。持续按压1分钟,疼痛会很快缓解或消失。按压后局部可产生酸胀痛感,或向会阴及小腹部放射。点穴法可于经前数日及月经期间进行,每日1~2次。
2、贴膏药法 用麝香止痛膏,经前作痛、腹痛拒按者于经前开始贴;在月经中后期隐隐作痛、喜按喜热者在行经时贴。在疼痛部位及尾骶部各贴1张,1天换1次,一般连贴3天可见效。
3、熨脐法 用肉桂10克,吴茱萸20克,茴香、元胡各15克,共研极细末,用黄酒适量,炒热,纳入纱布袋中,在温度适宜时,置脐部或小腹部,不停地熨敷。药冷却后,可再炒热熨敷,直至痛经消失为止。适宜于寒湿凝滞的经行腹痛,症见腹痛喜按喜暖、经水色暗、四肢不温等使用。
原发性痛经往往至生育后会自动缓解或消失。作为家长、老师,应注意纠正一些女孩认为来月经是“倒霉”的错误观念,多给孩子关爱及呵护。患痛经的少女精神也不必紧张,只要加强自我保健,包括补充营养、保证睡眠充足,生活规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经期避免剧烈运动及过劳,防止受寒、受潮,忌食生冷食物等,加上适当的医疗措施,大多疼痛是可以控制或减轻的。
小验方1:金荞麦根50克(鲜品70克,效果更佳)。于月经来潮前3-5天煎服,每剂煎约500毫升,每日1剂,2次分服,连服2剂。2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适用于原发性痛经。
小验方2:制香附、当归各15克,元胡10克,肉桂6克。在月经来前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也可研末炼蜜为丸,每丸10克,每次服1-2丸,1日3次,连服数日。经期忌食生冷、避免精神刺激。
试试这个,现在淘宝有免费赠送活动.
"榕济堂悠然假日贴"单片 每人仅限一次
直接贴在肚脐上就行
女人得了痛经,不愿意去看医生,说忍忍就过去了。其实,她们忘了一点,中医中药对痛经有相当好的疗效。祖国医学对痛经自有一番认识,认为“不通则痛”。如果在这方面有不清楚的问题,希望你多咨询。
吃点桂枝茯苓胶囊,化淤血的,化血块的。我跟你情况一样,不过最好还是去正规的医院检查一下B超。经期注意保暖。
病因:引起痛经的因素很多,如:(1)子宫颈管狭窄,主要是月经外流受阻,引起痛经。(2)子宫发育不良,子宫发育不佳容易合并血液供应异常,造成子宫缺血、缺氧而引起痛经。(3)子宫位置异常,若妇女子宫位置极度后屈或前屈,可影响经血通畅而致痛经。(4)精神、神经因素,部分妇女对疼痛过分敏感。(5)遗传因素,女儿发生痛经与母亲痛经有一定的关系。(6)内分泌因素,月经期腹痛与黄体期孕酮升高有关。(7)妇科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子宫腺肌症、子宫肌瘤等。
目前认为,子宫内膜和血液中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是痛经的主要原因。因为大量前列腺素对子宫有兴奋作用,可以引起子宫肌肉的强烈收缩,子宫缺血、缺氧而产生较剧烈的疼痛,所以有痛经。同样,大量前列腺素也可引起胃肠道的肌肉收缩,所以痛经的妇女还可有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症状。
痛经注意事项:
1)月经来潮前3-5天内饮食以清淡食物为主。应进食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不宜过饱,尤其应避免进食生冷食品。因生冷食品能刺激子宫、输卵管收缩,从而诱发或加重痛经。
2)月经来潮,则更应避免一切生冷及不易消化和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葱、生蒜、胡椒、烈性酒等。此期间病人可适当吃些有酸味的食品,如酸菜、食醋食品有缓解疼痛作用。
3)痛经者无论在经前或经后,都应保持大便通畅。尽可能多吃些蜂蜜’香蕉、芹菜、白薯等。因便秘可诱发痛经和增加疼痛感。
4)痛经患者平时饮食应多样化,不可偏食,应经常食用些具有理气活血作用的蔬菜水果,如荠菜、洋兰根、香菜、胡萝卜、橘子、佛手、生姜等。身体虚弱、气血不足者,宜常吃补气、补血、补肝肾的食物,如鸡、鸭、鱼、鸡蛋、牛奶、动物肝肾、鱼类、豆类等。
5)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避免重体力劳动及剧烈运动。
有文章报道:痛经病人适量饮用葡萄酒,能够起到舒畅情志,疏肝解闷的作用,使气机和利。另外,葡萄酒味辛甘性温,辛能散能行,对寒湿凝滞的痛经症,可以散寒祛湿,活血能经;甘湿能补能缓,对气血虚弱而致的痛经,又能起到温阳补血,缓急止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