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斯丹本德凡勃伦(1857—1929)是美国制度学派经济学的创始人。凡勃伦在耶鲁大学时写过《论1837年恐慌》的论文。但1899年的《有闲阶级论》才真正的让他成为经济学巨匠。他的制度经济学派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顶峰,不少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还参与了“罗斯福新政”的筹划。
制度学派(institutionalschool)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诞生在美国的一个经济学派别,重要代表人物有凡勃伦、康蒙斯、米切尔等。19世纪末,美国成为垄断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同时也成为贫富两极分化最突出的国家,阶级矛盾日益加深。T.凡勃伦1899年发表《有闲阶级论》,1904年发表《企业论》,创立制度学派。他采用历史方法、社会达尔文主义和职能主义心理学,批评传统经济学的方法论,承认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各种弊端和缺陷,强调对资本主义各种经济关系的改良,形成制度学派的传统。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还有J.R.康蒙斯和W.C.米切尔等。
以19世纪末美国产生的新心理学为基础,凡勃伦创立了所谓的“制度”经济学说。凡勃伦指出: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人类经济生活借以实现的各种制度。凡勃伦认为,制度是由思想和**惯形成的,而思想和**惯又是从人类本能产生的,所以制度归根结底是受本能支配的。
凡勃伦认为,本能树立了人类行为的最终目的,理智则不过是达到目的的方法。个人和社会的行为都是受本能支配的。这些行动逐渐形成思想和**惯,进而形成制度。制度产生之后,就对人类的活动发生约束力,本能所产生的目的就在已形成的制度中得到实现。
一、《有闲阶级论》简介
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一书是根据上述思想写成的。
全书分别论述了金钱的竞赛、明显有闲、明显消费、金钱的生活水准、金钱的爱好准则、服装是文化的一种体现、工业的脱离与保守主义、古代遗风的保持、遗留到现在的尚武精神、信赖命运、宗教信仰、非歧视利益的残存等部分。
对于制度的解释,凡勃伦在第八章《工业的脱离与保守主义》中写道: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惯;而生活方式所由以构成的是,在某个时期或社会发展的某一个通行的制度的综合,因此从心理学的方面来说,可以概括地把它说成是一种流行的精神态度或一种流行的生活理论。如果就其一般特征来说,则这种精神态度或生活理论,说到底,可以归纳为性格上的一种流行的类型。
凡勃伦也说到:制度必须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为就其性质而言,它就是对这类环境引起的刺激发生的一种**惯方式。
凡勃伦也写道:人类在社会中的生活,正同别的生物的生活一样,是生存的竞争,因此是一种淘汰适应的过程,而社会结构的演进,却是制度上的自然淘汰的过程。关于人类制度和人类性格的一些已有的与正在取得的进步,可以概括是认为出于最能适应的一些思想**惯的自然淘汰,是个人对环境的强制适应过程,而这种环境是随社会发展,随人类赖以生存的制度的不断变化而逐渐变化的。
在第一章《绪言》中,凡勃伦认为,在野蛮时代,不存在经济特权和业务分化,因而还不存在“有闲阶级”;但是从处于初期发展的阶段的那些部落的一些风俗**惯和文化特征,可以看出“有闲阶级制度”是从原始部落发展到未开化的这一转变中逐渐涌现的。凡勃伦指出,有闲阶级的产生最初表现在业务分化上,在生活**惯上,男女担任着不同工作,生产业务和非生产业务之间有了区别,出现了身份的差别。总之,阶级的产生是人类生活**惯演变的结果。
在第二章《金钱的竞赛》中,凡勃伦认为,“有闲阶级”是和财产所有权同时出现的。财产私有制出现后,人与人之间就发生了占有商品的竞赛。而人们之所以占有财产,财产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财产可以证明财产所有人比社会中其他人占有优势地位,它是取得荣誉和博得尊敬的基础,是满足自尊心和进行炫耀的必要手段。
在第三章《明显有闲》中,凡勃伦认为,“有闲阶级”之所以不愿意参加劳动,是由于他们的心理和劳动阶级不同。在**惯和道德标准的支配下,他们把参加劳动看作是有损体面的事情。在他们看来,只有过有闲的生活才能充分的进行炫耀。
在第四章《明显消费》中,凡勃伦介绍了在金钱上占优势的阶级如何从显示自己的优越和荣誉的心理出发从事对财产的浪费性消费,并说明有闲阶级的存在如何产生了不事劳动的主妇、仆从和门客的“代理有闲”和“代理消费”。
在第五章《金钱的生活水准》中,凡勃伦认为,为了在消费的财物的数量和等级上达到目的,“有闲阶级”总是在争取提高消费水准,并在消费上超过物质生活所必需的程度,而人们争取提高消费水准的动机是为了满足炫耀性需求。
在第六章《金钱的爱好准则》中,凡勃伦认为,在财产私有制度下,由于金钱财富成为取得荣誉和博得尊敬的基础,它也就成为了评价一切事物的标准,无论是宗教、美感、实用性还是对美物的占有,都是以炫耀财富为目的。
在第七章《服装是金钱文化的一种表现》,则描述了有闲阶级在服装上的好奇斗胜和极力奢侈,说明他们的有闲和浪费性消费,借此炫耀自己的财富。
在第八章《工业的脱离与保守主义》和第九章《古代遗风的保持》两章中,凡勃伦指出,当前的制度同工业的发展已不相适应,但人们总想保留原有的思想和**惯,因而制度改革引起了有闲阶级的“保守主义的阻挠”。凡勃伦还从遗传和自然淘汰的方面解释了现代社会中有闲阶级的性格如何从远古时代残存和流传下来。
制度学派在20世纪20年代曾经盛极一时。在30年代至50年代制度学派着重分析社会结构和公司组织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所起的影响。从50年代后又出现了新制度学派,他们继承了凡勃伦的观点,强调制度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分析资本主义制度和结构的“缺陷”,要求对它进行改革,并提出了他们对社会结构进行改革的设想。
二、对《有闲阶级论》的评价
制度学派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内部观点统一的经济学派。制度学派以研究“制度”而得名,根据凡勃伦的定义,制度是“广泛存在的社会**惯”,是本身有着进化的过程。因此,制度学派所研究的内容,在经济的市场的因素之外,还包括法律的、社会的、伦理的、历史的各种因素。他们更强调非市场因素,强调制度分析方法或结构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和社会文化分析方法。他们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调节,以克服市场经济所造成的弊端和缺陷。
凡勃伦的观点,博百家之所长,利用交叉学科的知识,来分析资本主义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和困境。这足以显示出了凡勃伦广博的知识素养、敏锐的科学视角、博大的人文情怀,以及审慎的研究态度。凡勃伦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精彩的经济学画卷,奠定了制度学派坚实的基础。
但是作为一名现代经济学人,我们必须用现代经济学的观点来审视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并且以此得到对我们研究的可借鉴之处。
首先,经济学学科的深入与拓展,必须要对本学科进行深入的研究。其次,跨学科以及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思路也是很好的选择。凡勃伦利用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考察了制度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异曲同工的是,在他之后的加里贝克尔,也同样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运用于人类行为的分析上,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此摘得诺贝尔奖的桂冠。
其次,《有闲阶级论》以小见大的研究方法也值得我们深思。经济研究讲求微观和宏观两个领域,但是我们在真正的进行经济研究之时,就要注意从一个很小的切面来深入研究。中国的古语讲“以管窥天,以锥指地”就是讲的这个简单的道理。在经济学的入门学**中,各位老师经常提醒我切口的重要性。《有闲阶级论》这本书中,凡勃伦就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范式。凡勃伦通过分析工业革命中产生的现象,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单单抽象出了“有闲阶级”这个独特的元素,抓住它自身的特点,利用经济学观点进行分析,并且得到结论。凡勃伦的方法值得我们学**。
接下来,从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这本书中,我们能看到创新的影子。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著作创作,都需要创新的精神。无论从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凡勃伦都尽了最大的努力和创新,将《有闲阶级论》这部著作打造成为让人耳目一新的经济学饕餮,为我们这些年轻的经济学学子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最后,凡勃伦的著作是制度学派的奠基之作,受到各国经济学人的景仰与推崇。但是限于时代的局限,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第一,限于当时数理模型的发展尚不完全,《有闲阶级论》的经济结论不能依靠数理模型的精确推导,缺乏可靠性。第二,《有闲阶级论》考察的制度的起源与”有闲阶级”的炫耀本质,最终都落脚于心理和**惯这个因素,这种解释容易掉入唯心主义的陷阱之中,影响理论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我们阅读经典,阅读《有闲阶级论》,通过学**与借鉴,以此获得我们自身的提高与升华。
三、《有闲阶级论》与当代生活
理论联系实际,更是为了应用于实际。《有闲阶级论》的思想对我们当今也有着深远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类似于有闲阶级的一群人也逐渐出现。他们衣着光鲜、消费奢侈,为了炫耀而消费。《有闲阶级论》帮助经济学人来认识这种现象。追根溯源,去伪存真,寻找解释的原理与法则。
在金钱竞赛下,会促使人们勤奋工作,节俭生活。这种情况在下层阶级身上确实发生了。在这一层级上的人们,生活所迫,劳动是其生存获得来源,他们对于金钱的追逐某种程度上只有通过克勤克俭的劳作,劳模是对他们的尊称。
但是在金钱的上层阶级,这种情况截然相反。在这一阶级,金钱竞赛的附属要求最必要的一条原则就是:逃避劳动。在掠夺文化中,劳动与人们脑海中的懦弱和对主人的服从紧密联系。这种传统中,劳动是卑贱的。因此文化中,每个正常社会组**员都会用“体面的生活环境”、免于“繁重体力劳动”满足和维持自己的自尊。上层人物对粗鄙的体力劳动怀有本能的厌恶,所有具有精致品位的人都认为仆役从事的工作是一种“精神污染”,那些粗俗的生活环境、简陋的住宿条件、低贱的生产性职业都应该予以谴责。从古到今,上层人士都认为有闲暇、从日常生活琐屑事物解脱出来是使生活有价值、变得高贵而又丰富多彩、拥有高尚品位的前提。这种闲暇效用已经成为获取别人尊敬的参照物。浪费时间和浪费财物一样,是证明拥有财富的方法,消费时间才是高品质生活的反映。这是一种炫耀性有闲。
在炫耀性有闲的发展过程中,炫耀性消费也逐渐成为财富竞争的表现形式。上层阶级,也就是有闲阶级,理所当然应该是奢侈的和享受的,低贱的和勤劳的阶级只能消费维持生计之需。二者严格区分,不得逾越。按照禁忌要求,某种食品或生活品只能严格提供给上层阶级,比如皇家贡品和现在有些政府部门的特供。但是随着有闲阶级的进一步发展,其内部产生分化,比如身份的继承,有闲阶级中高贵血统的没落,遗老遗少们没有足够的产品满足其尊贵的任意消费,便产生了贫困的有闲阶级,不得不依附于名门望族,接受领主恩赐,成为领主等级和富余财富的替代性消费者,比如孟尝君三千门客。这种代理有闲和代理消费成为新的炫耀性消费,这些替领主有闲或消费的人,体现了领主的财富,增进了领主的荣耀。
中下层阶级也发现了这种代理有闲和代理消费的现象,他们的代理人通常是妻子或孩子。中下层的户主通常是丈夫由于环境和生活所迫,需要依靠双手谋取生活,不得不减少甚至取消自己的炫耀性有闲,转而让自己的妻子以某种方式,替他表达社会通常要求的某种替代性有闲。妻子们表达的有闲,当然不是游手好闲,而是假装从事某种工作、家务或是社交活动,仔细分析,他们很少有明确的目的,只是表明她们自己不需要从事生产性劳动罢了。孩子的衣食住行和教育(追求名校),也成为一种炫耀性消费。尽管户主不是有闲阶级,但是有闲阶级的生活方式和价值标准仍然成为社会声望标准,每一个层级都尽量向这个标准靠近,表明自己是有品位的人群。
社会进一步发展,分化加剧,对效率的追求,使得炫耀性有闲逐渐减少,炫耀性消费开始压倒有闲成为通常的礼仪方式。现代工业社会的原子化,人与人接触减少,对于平时关系不密切的旁观者而言,显示自己金钱能力的唯一可行方法就是不停地证明自己的支付能力。商店、剧院、旅馆、公园,我们有时候消费只是为了让旁观者看。有闲你看不到,消费你总是看得到的,刷卡、交钱、支付,好了,我的社会地位已经展示完毕。
这个时候,社会的品位已经不只单纯囿于美感的见解和分歧,审美的品位已经偏离美本身,而是出于金钱的竞争:哪些物品属于舆论指向的某一阶级值得尊敬的消费范围之内。这是由阶级平常的金钱生活水平说决定的,价格的高低,就是品位的高低。
斯人已去,千载余情。凡勃伦的学说照亮了制度经济学的道路,也为我们千千万万的青年学子的经济学之旅点亮了明灯、指明了方向。我们初学经济学,就应当大量阅读经济学名家著作,与大师对话,从而使我们走得更高、看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