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绿乔木,罕灌木。大枝轮生。冬芽显著,芽鳞多数。叶有两种,一种为原生叶,呈褐色鳞片状,单生于长枝上,除在幼苗期外,退化成苞片;另一种为次生叶,针状,即通常所见之针叶,常2针、3针或5针为1束,生于苞片的腋内极不发达的短枝顶端,每束针叶基部为8-12个芽鳞组成的叶鞘所包围,叶鞘宿存或早落,针叶断面为半圆或三角形,有1或2个维管束。雌雄同株;花单性,雄球花多数,聚生于新梢下部,呈橙色,花粉粒有气囊;雌球花单生或聚生于新梢的近顶端处,授粉后珠鳞闭合。球果2年成熟,即第1年雌球花授粉后,次春始受精而于秋季成熟,球果卵形,熟时开裂;种鳞木质,宿存,上部露出肥厚的部分称为“鳞盾”,在其中央或顶端的疣状突起称为“鳞脐”,有刺或无刺;种子多有翅;子叶3-18,发芽时顶着籽粒出土。
共100余种,中国产22种10变种,分布几乎遍布全国;另自国外引入16种2变种。
与松有关的词汇:松树;松科;松脂;松香;松子;松塔;松涛;松针;松亭(旁边有松树的亭子);松活(以松柏的枝叶扎成人、鹤、鹿、亭等形状,作为冥器,叫做松活);松肪(松脂);松扇(用柔嫩松皮制成的一种古扇);松钗(松树的枝叶);松腴(松脂);松花绿(亦作“松花”、“松绿”;偏黑的深绿色,墨绿);松篁(松树与竹子)。 松科是裸子植物门中最大的科,有10个属、230多种,其中松属就有90多种,是松属也是整个裸子植物门中最大的属。
松树是北半球最重要的森林树种,除苏门答腊松分布到南纬2度外,其余各种都自然生长在由赤道到北纬72度的山川原野上。尤其在温带地区,松属植物不仅种类多,而且往往形成浩瀚的林海,因此松树被誉为“北半球森林之母”。
松树对陆生环境适应性极强。它们可以忍受-60℃的低温或50℃的高温,能在裸露的矿质土壤、砂土、火山灰、钙质土、石灰岩土及由灰化土到红壤的各类土壤中生长,耐干旱、贫瘠,喜阳光,因此是著名的先锋树种。
松树最明显的特征是叶成针状,常2针、3针或5针一束。如油松(Pinus tabuliformis)、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的叶2针一束,白皮松(Pinus bungeana)的叶3针一束,红松(Pinus koraiensis)、华山松(Pinus armandii)、五针松(Pinus parviflora)的叶5针一束。
松树为雌雄同株植物,而且孢子叶成球果状排列,形成雌、雄球花。雌球花单个或2一4个着生于新枝顶端,雄球花多数聚集于新枝下部。松树的球花一般于春夏季开放,但花粉传到雌球花上后,要到第二年初夏才萌发,使雌花受精,发育成球果(俗称松塔或松球,不是果实)。球果于秋后成熟,种鳞张开,每个种鳞具两粒种子。松属植物中的多数种类是高大挺拔的乔木,而且材质好,不乏栋梁之材。中国东北的“木材之王”——红松、北美西部广为分布的高大树种(高达75米)——西黄松、原产于美国加州沿海生长速度最快的松树——辐射松、原产于美国东南部的湿地松、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原产的加勒比松、广布于欧亚大陆西部和北部的欧洲赤松等等,都是著名的用材树种。
松树的观赏价值也是有目共睹的。在中国,从皇家古典园林到现代居民家中都能见到松树的倩影,例如北京北海、北京天坛公园、颐和园中的油松、白皮松,树桩盆景中广泛使用的五针松等,一些名山胜地,更是山以松壮势、松以山出名。黄山的黄山松、华山的华山松、长白山美人松……无一不令游人叹为观止。
松科的特征及检索表:
1、常绿或落叶乔木(少有灌木);
2、叶多针形、扁平条形;
3、多雌雄同株,苞鳞与种鳞离生;
4、一种鳞内有2个种子。
分亚科、分属检索表
A1:叶条形或针形,不成束
B1 叶单生,无短枝…………………………………………… I 冷杉亚科
C1 :叶子扁平条形,无叶枕,球果直立………………… 1、冷杉属
C2:叶子横截面菱形,具叶枕,球果下垂………………2、云杉属
B2:叶单生、簇生,具长短枝…………………………………II落叶松亚科
C1:落叶,叶扁平条形,柔软
D1:叶窄,长短相仿,种鳞革质 ,成熟后不脱落…………3、落叶松属
D2:叶较宽,长短不一, 种鳞木质,成熟后脱落 ………4、金钱松属
C2:常绿,叶针形,坚硬…………………………………… 5、雪松属
A2:叶束生(2,3,5针一束)……………………………………III松亚科
……………………………………………………………………6、松属
分布:(从南到北)
东北:樟子松,红松,美人松,油松,赤松;
华北:油松,白皮松,乔松,华山松,西黄松;
西北:华山松,油松;
华东:黑松,马尾松,日本五针松,赤松,湿地松;
华南:马尾松,湿地松;
西南:华山松,云南松。
2针:油松,樟子松,黑松,赤松,马尾松
3针:白皮松,云南松,西黄松
5针:华山松,乔松,红松,日本五针松
通用名(俗名) 种(学名) 科
黑松 Callitris calcarata 柏科
巴西松 Araucaria angustifolia 南洋杉科
芹松 Phyllocladus trichomanoides 伪叶竹柏科
智利松 Araucaria araucana 南洋杉科
柏松 Callitris spp 柏科
花旗松 Araucaria cunninghamii 南洋杉科
泪柏 Lagarostrobus franklinii 罗汉松科
日本伞松 Sciadopitys verticillata 金松科
考里松 Agathis spp 南洋杉科(especially A.australis)
高山密叶杉 Athrotaxis selaginoides 松科
针松 Hakea leucoptera 山龙眼科
南洋杉 Araucaria heterophylla 南洋杉科
巴拉那松 Araucaria angustifolia 南洋杉科
红松 Dacrydium cupressinum 罗汉松科
橡胶松 Landolphia kirkii 夹竹桃科
露兜松 Pandanus spp 露兜松科
白松 Podocarpus elatus 罗汉松科
白柏松 Callitris glaucophylla 柏科 在中国山水画里,松树的表现占了重要的位置,已成为一个独立的题材。
古人画松多以松石点缀山水,在唐代的山水画中已形成了一种风气,并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松石山水画家,他们把松石作为山水的一部分,刻意加工,使画面呈现出“妙之至极”的韵致。
唐代张璪写松,很能用笔法,“常以手握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枝,气傲烟霞,势凌风雨,槎牙之形,鳞皴之状,随意纵横,应手间出,生枝则润含春泽,枯枝则惨同秋色。”而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更是被历代的艺术家所服膺,成为中国画论中的千古玉律。
五代后梁的荆浩隐居于太行山的“洪谷”,一面“耕而食之”,一面深入观察大自然,那“翔鳞乘空”、“欲附云汉”的古松,使他倍感惊讶,“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
北宋的李成、郭熙,宋代的李唐、马远,元代的王蒙,清代的弘仁、石涛、梅清等,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画家,由于审美情趣的不同,松的画法自然呈现出各异的形态。
唐以前的画家追求精心描绘理想的真实境界,注重真实物象的再现。而五代以后,画家们则不但能师法造化,更能中得心源,将生活的感受和松的自然变化相结合,赋予松以人的品格和风骨,使作品的意境、寓意更丰富、更深刻、更具个性化。
古代画家经过长期的艺术创造,总结出一整套极完整且系统化的画学理论,也形成了一个极富特色的艺术程式,它体系完备而又极其灵活多变,反映出画家对大自然敏锐的理解、对艺术深刻的体会。松的画法与国画中山石、人物、花卉等一样式样丰富,可以说它是一种便于掌握的类型化的处理方法,以利于画家从纷繁琐碎杂乱的现实景物中寻找到具有典型性的形式语言。
当代画家,黄宾虹在构图、立意上,无一点常套,不拘泥古法,不依样葫芦。朱宣咸笔下的劲松顶天立地、巍然挺拔、果断而强悍、迎风冒寒、树干苍劲、松针如铁,有屹立雄健、刚直凝练、气雄力坚的特点。潘天寿先生的作品生气勃勃,淋漓壮阔,属雄健一派。他所作的《黄山松》用坚劲沉着的线条,枝枝如铁,背景始信峰只寥寥数笔,却挺俊奇特、品格高妙。《松石横卷》一株老松,盘根石畔,古干槎牙,神清骨峭,苍劲的书法题字占据了画面的一半,真是“树如屈铁山画沙,笔能扛鼎腾龙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