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增加财政注资,加大国家投入。
1988年,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第一次大规模地进行改革注资,为给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中央财政部向四大银行定向发行了2700亿特别国债,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本金。这是自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第一次大规模的改革注资。第二次注资发生在2004年,当时国务院宣布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并且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为两家试点银行补充资本金。
二.引进战略投资者。
在我国商业银行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引进战略投资者,改变单一的股权结构,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成为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一种重要形式。由于引进了现代银行运作机制和良好管理方式,因此促进了中国银行业在竞争中的服务提升与业务发展,健康的竞争带来创新活力和改革动力。截至2005年10月末,我国已有16家境内商业银行本着自愿和商业的原则引入了合格的境外战略投资者。改革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均引进了境外战略投资者,如建设银行引入美国银行、交通银行引入汇丰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也积极引进符合他们战略发展意向的境外战略投资者,13家股份制商业银中,已有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光大银行和中国民生银行5家银行引进了境外战略投资者。
三.公开上市。
银行上市发行的股票筹集资金没有偿还期限,不需要偿还本金,这部分资本可以相对稳定的留在银行。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上市融资是商业银行扩大资本规模,特别是筹集长期、稳定资金的途径之一。从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成功上市到2010年农业银行上市,我国银行股份制改革在几年内初见成效。商业银行通过上市获得充足的自有资本,2010年我国银行业获得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融资。16家商业银行中有14家募集资金超过3400亿元,从而使资金得到有效补充。中国2011年2月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大幅提升,四季度末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12.2%。
四.增加附属资本,发行长期次级债。
新协议允许商业银行发行期限在5年以上的无担保的长期次级债券工具增加附属资本。次级债券的主要发行对象是居民个人,且债券期限一般较长,利率较银行存款利率高。长期次级债务工具快捷、灵活,可以迅速为商业银行补充资本,提供一个改善经营状况、调整资产结构的缓冲期。2003年,当时实施股改上市的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遍不足,不得不采取发次级债的方式来进行资本扩张。当前债券市场流动性充裕,为适应银监会的要求,采取发行次级债来补充资本也就自然成为银行首选。在流动性充裕的债市环境下,发债不仅获得投资者的积极购买,而且可取得较低发债利率,使筹集资金的成本大大降低。建设银行于今年2月24日起发行300亿元次级债券,充实附属资本,其他国有商业银行近日也纷纷表示将发行次级债券。
五.剥离不良资产。
看不懂
很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