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的原因:齐国的国君并没有采纳孔子的施政纲要,孔子觉得自己的政治本领得不到施展,于是离开齐国,周游列国。
(主要是齐国国君没有采纳孔子的施政纲要,自己的本领得不到发挥)
2.宋国的原因:孔子刚到宋国,刚在一棵树下演礼,宋国权臣司马桓因从前孔子批评过他,赶来把树拔倒,表示不欢迎。无奈,孔子离开了宋国。
(主要是宋国权臣不欢迎,得不到支持)
3.卫国的原因: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主要是有人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得不到信任)
4.陈国的原因:孔子到陈国后,陈国公向孔子问了很多典故,对博学的 孔子非常赞赏。无奈陈国国小力弱,正被吴楚等大国侵凌分割。孔子的学说只合在和平时期讲讲礼让,摆摆礼容,通过教育来激发人们的向善好仁之心,对这个金戈铁马的场面,却无能为力。因此,他给此行立下的信条是;“危邦不入,乱邦莫居。” 《泰伯》)这个风雨飘摇的陈国,当然不是久留之地,遂南向蔡国进发。
(主要是国家国力弱小,不安全,不是久留之地)
5.蔡国的原因:孔子迁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进攻陈国。楚国前来救陈,军队驻扎在城父(楚邑,在今河南宝丰县东)。听说孔子住在陈、蔡两国的边境上,楚国就派了专人来聘请孔子。于是孔子离开蔡国前去见礼。
(主要是楚国派了专人来聘请孔子)
是因为其曾祖父孔防叔与宋国当政大臣华氏不和,离开宋国,移居鲁国。
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至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
其实原因是一样的,中国的封建社会末期,早已成臣强君弱之势,实际的权利掌握在几个强大的权臣家族手里,各国的混乱是一样的。百家争鸣,百家的核心是一样的--大一统。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夫子周游列国,无非还抱有幻想,但是幻想就是幻想。诸侯王们是欢迎的,但是他们已被架空,而权臣们则恰恰相反。
强秦的出现才使得大一统成为可能,而实行中央集权郡县制,又使它早夭。但是中国毕竟没有走回封建社会,所以我们没有西方的“千年黑暗”。
这些国君不是一个好的国君,还有就是孔子要游说天下,一个国君是不够的。
他的政治理想没有人理解,就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