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手起家的李嘉诚,在其长江集团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敏锐地意识到,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一个企业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需要有不同的管理和专业人才,而那时他的企业所面临的“人才困境”较为严重。
当初企业创建的时候,工人文化水平低,多数人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技术管理方面人员更是奇缺,那些曾和他一起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元老重臣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达不到企业发展的要求,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靠这样一支队伍是创不出佳绩的。李嘉诚克服重重困难,劝退了一批当初一起帮他打天下的“难兄难弟”,果断地起用了一批年轻有为的专业人员,为他的企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对如何识别和使用人才,李嘉诚自有一套管理之道。“管理一家大公司,你不可以任何事情都要亲历亲为,首先要使员工有安全感,让他们能安心工作,那么,你就要首先让他们喜欢你。”
于是在这个基础上,他制定了若干用人措施,诸如:开办夜校培训在职工人,选送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人出国深造。这些措施深得员工们的欢迎,使他们更加喜欢自己的企业。而他自己,也专门请了家庭教师传授知识,并自学英语。
在李嘉诚新组建的高层领导班子里,既有接触金融头脑和非凡分析本领的财务专家,也有经营房地产的“老手”;既有生气勃勃年轻有为的港人,也有作严谨善于谋断的洋人。可以这么说,李嘉诚今日能取得这么重大的成就,他的集团能成为纵横东西的跨国集团,是和他回避了东方式家族化管理模式,大胆起用洋人是分不开的。他起用的那些洋专家,在集团内部管理上把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带入了长江集团,使之在经济的、科学的、高效益的条件下运作,而在外,尤其在西方,是他集团进军西方市场的向导。其中杰出的代表为长江事业集团的董事局现任副主席英国人George C Magnus,他是一名现代企业管理大师,70年代加入长江实业后一直追随李嘉诚左右,为“长江实业”的发展立下了卓越的功劳。另一名为李嘉诚所器重的英国人Simon Murry,他是李嘉诚远征西方的代表。
李嘉诚认为,在国际市场中,用洋人打头阵,凭他们的血统、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天然优势,在开拓国际市场时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986年李嘉诚与Simon Murry策划买下了国外一家控股公司的部分股份,全部出售,获利2400万美元。此外他们还相继收购了加拿大郝斯基石油公司等多家公司的股份,使李嘉诚的势力逐渐向国外大集团渗透。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李嘉诚已掌握了好几家老牌英资企业,这样李嘉诚的旗下洋人骤然增多。如何管理这帮洋人呢?李嘉诚想到了“以夷制夷”。这并不是因为李嘉诚没有管理他们的能力,而是他出于工作上的考虑。随着集团的超速发展,他的主要职责已放在了为旗舰导航,况且用洋人管洋人,不仅有利于管理者熟悉业务。而且有利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相互之间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