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 背后的故事吗

为什么国际奥组委最终选择了北京?
2025-05-15 23:40:47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北京的申奥故事
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16600865
莫斯科之夜我留守北京(申奥故事)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53/6647/650437.html

回答(2):

1993年:蒙特卡洛之痛
1991年,邓小平同志视察亚运会设施时,曾经站在体育场的高架桥上,环视眼前宏伟的建筑群,说出了让在场人印象深刻的话:你们办奥运会的决心下了没有?为什么不敢干这件事呢?建设了这样的体育设施,如果不办奥运会是个浪费。
1991年2月,北京市向中国奥委会正式提出承办2000年奥运会的申请。随后,中国奥委会全体会议通过了这一申请,并向国际奥委会和有关国际体育组织通报了北京的申请。3月,北京2000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正式成立,并按国际奥委会有关规定,在1991年12月派出北京奥申委代表团赴瑞士洛桑向国际奥委会主席递交了申请书。
此后的两年间,北京乃至全国各地掀起了争办奥运会的热潮。这一极奥运会申办国之间的竞争,因为2000这个独特的年份变得更加激烈。人们紧张而又急切地等待着宣布结果那一刻的到来。
北京时间1993年9月24日凌晨,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不眠之夜。无数家庭守候在电视机和收音机前,等待着国际奥委会在蒙特卡罗的投票结果。第一轮、第二轮......北京一直遥遥领先,随着候选国一个个的减少,电视机前的中国人紧紧握着准备庆祝胜利的锣鼓鞭炮和旗帜,紧张得看着电视屏幕。奥申委值班室的电话铃声不断,全国各地的群众在电话中祝愿着。最后一轮投票结束,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走上台宣布:“谢谢北京的参与,但是,胜利者只有一个,就是悉尼。”人们一下子呆住了,怎么也无法相信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北京在最后一轮中以两票之差痛失2000年奥运会承办权。奥申委值班室中的电话突然沉寂下来。过了一两分钟后,电话又不断响起,听筒中传出句句安慰之声。
从情绪的最高点滑落到了最低点。但是北京依然看到了自己的“分量”。43:45,近两票之差,希望还在。

2001年:喜极而泣
1993年到1998年6年之间,北京市沉默的。但北京并没有放弃,继续在为奥运会的申办做着准备。
1998年11月,在中央的支持下,北京正式提出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间已过去7年,整个中国的国家实力又往前快进了一大步。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对北京的申办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经历了一次从沸点到冰点的申奥历程后,北京人对于申奥的支持率反而越来越高。北京奥申委曾委托世界知名的盖洛普(中国)咨询有限公司进行调查,申奥的群众支持率为94.9%。而国际奥委会委托的欧洲一家企业对5个申奥城市的独立调查结果显示,北京群汇总支持率为96%。有一位盲人对该公司的调查人员说:“我虽然看不见,但是当奥运会在北京举办时,我会天天守在电视机或州音机前听,一直到比赛结束。”国际奥委会评估委员会在对北京的评估结论中说,北京在各申办城市中“享有最高的支持率”。
2001年7月13日,莫斯科时间18时8分,在第二轮投票结束的时候,人们听到了一个熟悉的不能再熟悉并等了10年的单词:Beijing!中国北京,终于获得了2008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办权。北京沸腾了,中国沸腾了,全世界华人沸腾了!欢乐被13亿人加倍的放大!
北京一下子成了欢乐的海洋。在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家庭、每一所高校、每一条街道,人们都在欢呼雀跃,申奥成功的当天晚上,庆祝北京申奥成功的市民有上百万之多。人们自发的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广场,广场一下子就聚集了40万人。人们在广场上尽情起舞,东西长安街上游行的队伍长达数十公里。这是建国以来天安门广场规模最大的群众自发性游行。据统计,当天晚上,15万面印有申奥标志的小旗被抢购一空,寻呼台发送了100万条庆祝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