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赵匡胤石膏山扎营谋天下”的故事,好像与山西灵石的石膏山有关哦,哪位高人给讲一讲啊,洗耳聆听

2025-05-22 11:50:3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赵匡胤石膏山扎营谋天下

后周显德元年五月(公元954年),世宗柴荣趁高平之战胜后余威,发兵攻伐北汉。晋阳城下,一时旗幡招展,周军连营结寨400余里。无奈晋阳城防坚固,周军后勤供应不济,天气又泥泞多雨,周军于六月初无功而返。时任殿前都虞候的赵匡胤奉命率部断后。
当时的赵匡胤,年轻气盛,战功卓著,在军中声望颇高,旗下已聚结了赵普等一批谋士晓将。尤其谋士赵普,才智过人,“少习吏事,以吏道闻”,一部《论语》,竟能倒背。赵匡胤对此甚是不解,认为天下终归需马上得之,常笑赵普“食书过矣”。
赵匡胤率军经灵沁古道至石膏山之棋盘沟,(古时灵沁古道从二沟入北天门经过十八盘上石膏山。)曾在此扎营休整,留下了一段英雄纵论天下事的千古佳话。
棋盘沟有棋盘石,石上线条纵横与棋盘一般无二,如天然成。赵匡胤曾与赵普弈棋于此,棋盘石因此而名。对弈中,赵匡胤老活重提,手拈棋子问曰:“公以一部《论语》,倒背何益”?由此引出赵普关于治国平天下的一番宏论。赵匡胤素有雄霸天下的野心,赵普对此心知肚明,此番议论实为有备而发,乃至赵匡胤听后不仅连连称善,尚觉余兴未尽,索性传令扎营下寨,在此一驻数日,与部下众谋士战将纵论天下大事。此后,赵匡胤的思想行为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石膏山之行是他成为一个伟大军事家和政治家的重要转折点。
正是因此,才有了后来在陈桥驿上演的如喜剧般之“黄袍加身”政变,赵匡胤兵不血刃夺后周江山而代之,为历代王朝改换中之少有;再后来,通过“杯洒释兵权”,轻而易举集天下大权于一身,避免了“狐兔尽,猎狗烹”的悲剧,亦为史书之仅见。
后来,当地人为表纪念,将他们当年下过棋的地方命名为“棋盘沟”,将附近一块山坡命名为“战坡”,将沟上方之山峰命名为“龙岩”。明代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弧月和尚在龙岩建寺树塔,取名“普塔院”。《灵石县志》(清·嘉庆本)记曰:“龙岩在县南七十里,上有寺,俗传宋太祖避兵于此”。
(注:宋太祖赵匡胤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颇有建树的开国皇帝,所谓“唐宗宋祖”,几可与唐太宋李世民比肩矣。关于他的传说,多如恒河沙数,实难辩其真伪。其石膏山之行的说法,不见诸于县志外其它史藉,县志亦言“俗传”。仅凭民间流传及“龙岩”、“战坡”等地名,则宁信其为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