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2025-05-21 06:57:1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在辽沈战役取得胜利后,人民解放军于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又发起了淮海战役。

中共中央在10月11日发出了《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指出:“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伯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占领新安镇、运河车站、曹八集、峰县、枣庄、临城、韩庄、沭阳、邳县、郯城、临沂等地。”第二阶段“攻歼海州、新浦、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并占领各城”。第三阶段准备在淮阴、淮安方向作战,针对刘峙集团主力集结于徐州周围地区,以一半以上兵力去牵制、阻击和歼灭援敌。

11月6日,当国民党部队正向徐州、蚌埠间津浦路两侧收缩兵力时,华东、中原野战军分三路南下,首先向徐州以东地区黄伯韬兵团攻击。7日,敌军开始向徐州西逃。8日,敌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中共地下党员何基沣、张克侠率部2.3万人在贾汪、台儿庄起义,为切断黄伯韬兵团退路创造了条件。11月16日,中共淮海战役总前委成立,由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邓小平为书记。黄伯韬兵团西逃徐州途中于11月12日在碾庄圩被解放军包围。当日,华东野战军兵团、山东兵团13纵队及特纵主力、苏北兵团、鲁中南纵队和中原野战军从四面对碾庄圩攻击,战至22日,攻占敌兵团部所在地碾庄圩,击毙黄伯韬。华东野战军第7、第10、第11纵队在徐州西部击退了东援黄伯韬部的两个兵团。

人民解放军歼灭黄伯韬兵团后,于11月25日在大营集歹灭敌精锐部队第18军第49师,将敌黄维兵团包围于双堆集。敌军被围后,蒋介石于26日令该部不顾一切向东攻击与李延年兵团会合,但几次突击皆被打退。突围中,敌军第85军110师廖运周率部起义,蒋介石只好令黄维兵团死守碾庄。从11月25日起至12月15日,解放军对被围之敌实施强攻,全歼了敌军。

在此之前,国民党徐州杜聿明集团率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兵团30万人,数次南援被围的黄维兵团都被我军阻击,也不得不于12月1日晚19时弃徐州向西南撤去。人民解放军则乘胜追击,2日在萧县西南瓦子口、孟集地区追上了敌人,并给以重击。这时接到蒋介石手令的杜聿明只好调整部署,采取东、西、北三面掩护,向东南逐次跃进突击。华东野战军则采取突击、堵击的战法压缩敌人,在4日拂晓将杜聿明部队合围于陈官庄、青龙集、李石林地区;12月6日,歼灭了向西南方向突围的孙元良兵团,仅兵团司令官孙元良化装逃跑。人民解放军将杜聿明集团两个兵团8个军合围在陈官庄时,平津战役已经开始。为防止敌人在东北从海上逃跑,中央军委于12月14日指示淮海前线人民解放军对杜聿明集团在若干天内“只作防御,不作攻击”。12月20日开始,战区风雪交加,气温骤降,大批敌军冻饿而死。为求生路,敌军成排、成连,甚至成营的官兵纷纷投诚。到解放军总攻前,投诚官兵已达1.4万人。1949年1月6日,华东野战军三个突击集团同时对被围之敌发起猛攻,两个小时内即歼敌13兵团1万余人。至1月10日下午4时,全歼杜聿明集团,击毙第二兵团司令官邱清泉,俘虏杜聿明,仅李弥等少数人化装潜逃。至此,淮海战役宣告结束。